李金鳳就此被絆住,肯定趕不上超光速飛船的測試了。她每天都忙於見這個人,那個人,用不同的方式表達著相同的意見。好在耿秋雁那邊也沒有干看著,連他都專門返回了地球一趟。
「金鳳姐說她那邊的進展還不錯,調整計劃應該沒有問題。」李月荷對李傑說道,李傑此時正站在飛船的窗戶邊上,端著一杯顏色淡黃,清徹透明的酒水。
「呵呵,除非人類再找到一顆合適的生命星球,要不然逐鹿星做為中轉星球是必然的,至於它的安全性?確保的辦法又不是沒有,就看投入的多少而已。」
說完這個,李傑對此就不在感興趣,他問起別外一個問題:「我剛才看了一份文件,上面說第一批超光速飛船,委員會準備建造十五艘,月荷,你和委員會的人核實過了嗎?」
說實話,李傑不知道一艘超光速飛船的造價到底是多少,但超光速引擎的造價他心裡大概有底,按他的設想,第一批次的飛船應該小批量製造,數量為三到五艘為妙。
技術成熟,成本下降後再大批量製造,工業品的製造流程人類已經有一套成熟的過程。所以李傑認為第一批就製造十五艘飛船的決定太過急躁了,倉促製造出的飛船隱患太大,一旦出現問題很不好處理。
超光速飛船服役後,活動範圍肯定不是太陽系,它承擔的一個重要職責是為人類尋找殖民星球。很多人有一個共識,人類在地球上並不安全,說不定那天人類的頭頂就會懸浮著一支外星艦隊。
那怕逐鹿星很不安全,有一部分人堅持認為人類該移民到那裡,焦慮的心理是主要的原因。
超光速飛船在外星系出事,人類想要救援都來不及,所以正確的做法就是先小批量,以精益求精的態度製造幾艘,保證即使飛船使用當中出現問題,也是飛船上的工程師可以處理的問題。
規模一旦擴大,技術力量的保障肯定是跟不上的,工程師的培養也跟不上,李傑對此有很清醒的認識。不說其它的部件,就說他最為熟悉的超光速引擎,除了實驗室,外界就只有一家工廠在實驗室的技術支援下可以生產。
僅兩家單位可以生產超光速引擎,生產速度還提升不起來,一年的引擎產量能有四具就算是不錯的了,第一批十五艘的數量,委員會是怎麼計算出來的?
「我問過相關人員了,他們的意思是會擴大相關工廠的規模來解決這個問題。」李月荷聳了聳肩,很顯然她不認同這個辦法,「技術不是那麼好突破的,就算是我們把全部的技術資料共享出去,能生產的又有幾個?光是能量水晶的製造問題,就足以攔住所有的生產產商了。」
李月荷對實驗室的技術很有自信,發展到現在就如同她所說,即使實驗室把一件產品的所有技術資料全部共享,其他的實驗室和部門,想要把它生產出來只能是妄想。
委員會認為可以擴大工廠規模就可以提升飛般的產品,李月荷對此一點也不樂觀。超光速飛船測試完成之後,實驗室附屬的工廠除了生產超光速引擎外,另外一個重要的任務就是援助一家引擎工廠投入生產,而期限是三年。
李傑皺起眉頭,不明白委員會想要做什麼,這麼明顯的問題他們難道看不出來嗎?這種情況不符合李傑對委員會的印象。委員會自成立以為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非常的明智,出發點也都是為了整個人類。
「你也不用擔心,或許是技術積累已經夠了,他們想藉此進行一次突破。」李月荷見李傑對此有點擔心,於是就安慰了一句。
「嗯,也有些道理。」李傑一想,李月荷說的也對,實驗室的技術在不停的進步,其它研究所的技術也不是停滯不前,只不過相比實驗室,進步速度比不上而已。
末日後的科技發展,有一個特點,那就是星符師的影響極大。如果出現一個星符師科學家,那麼技術往往就會出現飛速的進步。有了這個共識之後,人們就有意識的加大了星符師科學家的培養力度。
問題在於,科學家這種存在,實在太吃天賦,除非是李傑這樣的開掛者,想要成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