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人年歲已高,又後繼乏人。一旦哪天撒手離世,就把非遺技藝中最精湛最寶貴的精華一併帶走了。
若是技藝已經消失,還談什麼保護,開發與傳承呢?
因此,第一階段沈曦將「搶救非遺」作為了主要目標。
一方面藉助著搜尋引擎系統整理出各種先進成熟的非遺保護方式,一方面融會貫通的將這些資料數據加上她自己這段時間對非遺保護的見解想法做出完整的企劃書和建議。最終將它們一起遞交上去,給剛剛開始的非遺保護工作帶來了新的思路。
此後,在華國的非遺保護工作中,非遺項目的審核和「搶救」工作幾乎是同時進行的。
每一項非遺項目一旦獲批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搶救性記錄。
利用現代技術的手段,全面系統地記錄傳承人掌握的非遺知識和精湛技術,為後人留下寶貴資料。
「搶救」採取影像、圖片、文字等全方位、綜合地記錄。製作訪談口述片、項目實踐片、傳承教學片,完整記錄傳承人口述、技藝操作表演、傳承教學的過程。
通過這樣比較完整、全面地採集傳承人的方方面面,最終將非遺技藝用數字化手段做一個初步的資料保存工作。
第二階段則是開發非遺的商業價值,通過生產性保護的方式讓非遺技藝重現光彩。
這是非遺保護工作中最重要也是最困難的一步。
沈曦最初做的雕漆廠的項目就是這樣,但是雕漆廠項目的發展模式其實因為沈曦的介入有很多偶然性和不可複製性。
無論是紀錄片還是藉助廣告的宣傳推廣,這都不是長久之計,也無法複製到其他項目上。
同時雕漆項目因為非遺保護這種概念本身還沒有做到廣為人知,所以其實受眾範圍還是很小。加上沒有健全的傳承機制,產能受限,很難進一步的加強壯大,有很強的局限性。
為了解決這種種難題,沈曦可以說是絞盡了腦汁竭盡心力。
非遺項目涵蓋了方方面面種類繁多,要是想像雕漆那樣花費巨大的力氣努力將每一種非遺技藝都一個個的讓大眾去了解顯然是不太現實的。
而且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最大的特點是不脫離民族特殊的生活生產方式,是民族個性、民族審美習慣的「活」的顯現。它是動態的、活性的,這些技藝能夠一代代流傳下來正是因為它們是與我們生活的環境密切相關,不能把它割裂開來。
因此,沈曦經過反覆思量後將方向從單一項目推廣中轉移出來,開始考慮如何將大量非遺項目融合起來,將之變為一個整體推廣項目。
非遺的特性決定了它可以與旅遊、餐飲、住宿等產業完美結合。
「非遺小鎮」這個項目最初的想法就是這樣出現的。
然而,僅僅是將這個想法變成可以實行的計劃方案就花費了沈曦近一年的時間。
民間文學、傳統音樂、傳統舞蹈、傳統戲劇、曲藝、傳統美術、傳統體育遊藝與雜技、傳統技藝、傳統醫藥和民俗。
要如何才能將這十大類數以千計的非遺項目,把握不同類別的非遺特點,將他們有效的融入到非遺小鎮裡?
僅僅就這麼一個問題,寫上個十篇論文應該都不是難事。
這也確實不是沈曦一個人就可以完成的事情。
在沈曦搜集了無數資料,花費了一年的時間拿出初步方案之後,又由眾多對非遺研究多年的學者進行多方探討完善後才算是得出了一個完整的企劃案。
然而要想實現它則更是難上加難。
一個總投資額超兩百億前景未知的巨型投資項目,光是從項目立項就遭遇到了無數的困難。
好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本身近幾年就備受重視,也是□□近年的主要工作之一。
而且奧運在即,京城正處在轟轟烈烈的開發進程中,非遺小鎮這種類型的項目正是完全符合重點扶持標準的。
加之沈曦的用心得到了盧公容老的大力支持,背後又有沈氏集團願意出資相助。
正是在這種天時地利人和的情況下,最終「非遺小鎮」項目才幸運的得以立項。
由國有企業華雲集團與沈氏集團共同投資、建設和運營。
雲華集
220.第二百二十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