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並在正式文本如奏疏中使用,然而「天下四方,王土王臣」的概念仍舊深系在傳統士大夫心中。由此而產生的宗藩體系,實在很難以「內外」來區分。
譬如中國與朝鮮,可以名為外國,但朝鮮實際為藩國,大明是宗主國,派去的使者為天使,冊封其國王等禮制一切盡如國內冊封親王。
這算是外交?內交?
而「交通」在此時並沒有人、貨運輸之意,只有相互通達之說。那些大學士們理所當然選用了「交通」一詞,並且十分好奇皇太子殿下為何有如此通達透徹的詞不用,卻生造一個「外交」出來。
「父皇,如今泰西之人已經到了我大明,我大明之人前往泰西未嘗遠也。到時候自然得設常駐之使者,以免蠻異之國苛待我民。」朱慈烺道:「我嘗咨以湯先生,言說泰西有大國者十數,小邦者數十,頗有我國先秦時候模樣。到時候一國派遣一使,便是一個大部了。」
崇禎見過利瑪竇進獻的《天下萬國全輿圖》,知道九州之外復有九州,天下國家眾多。想想若真有上百個國家,各派一個大使就有上百人,的確是一個大部了。
朱慈烺見崇禎再不多問,知道禮部這邊大致就算過去了,便繼續道:「兵部固有之職不變,只是會同館歸於交通總署,各地驛站傳舍,全都分離出來。」
聽到裁撤驛站這等事,崇禎眉心跳了跳。
若不是當初裁撤驛站,害得驛卒李闖失業無個著落,哪裡能有後來的「闖禍」?
「驛站傳舍制度,承襲於周。」朱慈烺道:「其中若是細分,又有兩塊。其一是消息傳遞,其二是往來食宿供給。兒臣是想將消息傳遞這一項,獨作為郵傳寺。」
「德之流行,速於置郵而傳命。」崇禎隨口背出《孟子》中的章句,點頭道:「顧名思義,可也。」
朱慈烺在提出搞全國郵傳的時候,幾位閣老都覺得沒有必要,而且浪費錢糧。見皇帝對此感興趣,朱慈烺當即命陸素瑤取來了一張《皇明郵傳草圖》,懸掛起來,隨手抄起一柄如意指道:「父皇請看,這裡紅圈便是北直、山西、陝西、河南、山東諸府治所,黑點為其轄下各縣。炭筆所連直線,便是驛路。」
崇禎微微向前湊了湊,見皇明坤輿圖上果然加了不同的標識。
「這些地方都已經編戶齊民,將戶籍與門牌捆綁一體。日後或從北京發一郵書,便有專人送往山東某府某縣某人手中,此事如何?」朱慈烺畫著大餅,描繪郵政的便利。
「費用恐怕太高吧。」崇禎憂慮道。
「郵政該當是掙錢的。」朱慈烺道:「如果只送一書一信,派一人跑一趟,自然是費用極高。若是在各坊設立郵站,收集書信包裹,積滿一箱,以舟車運之,則要省費許多。我朝設官不臨鄉梓之地,故而北官南用,南官北用,其中消耗不知凡幾。若是一書只費三五文,國家有結餘,流官又得旬旬相問家中事,豈非一舉兩得?」
「若是無人投郵又怎辦?」崇禎敏銳地意識到這是跑量的活。如果量大,自然分攤下來還可以賺錢,如果十天半個月只有一封信,是寄與不寄?
「兒臣先以朝廷所用驛傳歸於郵傳寺;其次,如今許多難民已經在異地安家,若是許其回歸本鄉,則國家登時又是一場大亂。若是不許其歸徙,與故土音訊不通,實乃妨害人倫。故而這些人總要有書信傳回老家,探尋族落。這又是一筆。再再,國家公器,絕不能虧錢就不做。」朱慈烺堅定道。
崇禎苦笑:「哪裡來得那般多錢?」
「兒臣從不以錢財為慮,也從未短缺過錢財。」朱慈烺笑道。
崇禎給了一個「少年不知愁滋味」的笑容,又道:「這是郵傳,那館舍呢?」
「民營。」朱慈烺道:「所有驛站館舍,全部交由民間贖買運營,朝廷只管收稅。官員往來仍舊可加以用度,但費用由各官所屬照磨所計劃開列。」各官署中設置的照磨所是財務部門和後勤總務的集合體。這就讓官員的公事消費明確記錄在案,不至於發生強搶驛站騾馬之類的侵占事件。
「民間肯有人接手?」崇禎驚訝道。
驛站之所以會被裁撤,就是因為耗用巨大,國家承受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