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型is2的車體底盤改的,而馬拉申科手裡現在這款,卻是用在既有歷史中本應該是後期型、即1944年款is2的車體底盤製成的。
一整塊斜面拉升、覆蓋整個戰鬥室正面的厚實裝甲,與1944年款is2的車體首上裝甲厚度相同、均為100毫米物理厚度。而傾斜角度則是略有不同的53度,比is2車體首上原本的60度傾角略小了一些、等效裝甲略有折扣,這是為了在戰鬥室內容納那門體積巨大的152榴彈炮所必須做的妥協。
傾角高達60度的戰鬥室正面裝甲,根本就無法在戰鬥室內給152炮預留足夠的後座行程。
如此一來就只能減少裝甲傾斜角度、將主炮安裝位置更加前出。
最終的測試結果證明,縮小至53度後的裝甲傾角方案下所安裝的主炮,剛好能給戰鬥室內留出足夠的主炮後坐行程,於是最終設計方案就這麼敲定了下來。。
但即便如此,這種強大到異乎尋常的裝甲防護仍然是足稱堅不可摧。
除了虎王的長88有能力在500米距離上做到勉強擊穿之外,新款isu-152的戰鬥室正面裝甲,能夠在常規交戰距離內抵擋任何一款德軍已知主炮的轟擊,包括那門穿深比虎式短88還高的黑豹釣魚竿主炮。
解決掉了虎王這個心腹大患之後,馬拉申科終於可以無所顧忌地將手裡的isu-152投入戰場,這同時也是isu-152們以直瞄轟擊姿態投入到大型進攻作戰、而非防禦作戰當中的首次戰鬥。
接到馬拉申科命令的拉夫里年科快速行動起來,本就已經進入了有效射程範圍內的isu-152營,開足馬力繼續前出到更靠前的攻擊位置上去。
機動性本就尚可的is2重型坦克車體底盤,賦予了這些isu-152們還算說得過去的機動表現。
區區幾百米的最後前出距離不消半根煙的功夫便已抵達,此時的庫爾巴洛夫一營已經攜步兵一起衝破了黨衛軍陣地,展開了最後的近身戰鬥。搖晃著猙獰碩大炮口的isu-152們,隨即便將目標鎖定在了那些不至於傷及友軍、距離稍遠一些的黨衛軍雜碎身上。
而在戰場的另一邊、與馬拉申科進攻追擊路線完全相反的方向上,對黨衛軍殘餘部隊的另一頭展開猛攻的紅軍部隊,也已經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同樣選擇將裝甲厚重的isu-152當做破門重錘用的紅軍部隊正面突破了防禦,從撕開的口子位置快速突入、展開最後廝殺。
戰鬥在此時雖然還沒有在真正意義上宣告結束,但是維京師存在於武裝黨衛軍建制序列下的終點其實已經降臨、被徹底畫上了句號。
(本章完)測試廣告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