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懷山接著道:「當初我在天毒教的時候也查閱過他們書籍,原來這千秋鼎那可是非同一般,要知道這西域大多數的地方都是酷熱之處,然而雕刻這千秋鼎所用的碧玉發現地方卻在這酷熱的之地的一個極寒之處,而這塊玉石就在哪裡呆了千百萬年,本身也變成了極寒之物,於是發現者就將此物雕刻成了一個鼎,原本這鼎也就做平日一般鼎所為,那知道一次偶然的機會,有人講用來吸引毒蟲的藥物放在了鼎中,沒想到卻發現吸引了大量的毒蟲前來,後來他們才發現導致這一切出現的原因居然就是那鼎,後來此鼎被落在了天毒教的手裡,也就成了天毒教的聖物。」
唐懷山仔細的打量著眼前這鼎,道:「要知道天下這毒物,越是生活在環境條件艱苦的地方,其毒性也就越強,也就越厲害,而這千秋鼎本來就一直呆在極寒之地,所以平日對於毒蟲或許並沒有什麼吸引力,可一旦放入藥物,便可以把藥物的吸引力放大數倍,這可是其他東西沒辦法想必的,這讓天毒教抓起這毒物來也就事半功倍。」
趙遠聞言疑惑道:「既然這鼎對於天毒教如此重要,為何當初會被當寶物一樣獻給了太祖皇上!這其中難道有什麼緣由不成」
對於這一點,趙遠心裡也很疑惑,或者說一直都很疑惑,魅惑之眼那是一塊寶石,自己也見過,不管這西域諸國如何得到這塊寶石,可用來當貢品的確也夠格,然而這千秋鼎品相雖說不錯,可既然是門派的聖物,自然非常的珍惜才對,怎麼會乖乖拱手出來當貢品?
唐懷山嘆口氣,道:「這其中到底為何,老夫當初也疑惑過,只不過當初他們教中書籍的鼎的大小的確如此,然而紋路卻有些變化,而且你們難道沒發現,這鼎上面所雕刻的游龍造型有些生硬,完全缺乏靈動可言,如此珍貴的玉若是要雕刻自然應該讓手藝最好的雕刻大師才做才行,除非這鼎改過了圖案,即便是雕刻大師在不損壞這鼎的情況下也沒辦法做到如在璞玉上面雕刻一般,因此這千秋鼎很有可能就是為了迎合太祖皇帝的喜好才重新雕刻,而另外一點,我中原大地歷朝歷代皇上都已真龍天子自居,可西域諸國卻並非如此!」
龍的形象最基本的特點是「九似」,傳說多為其能顯能隱,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登天,秋分潛淵,呼風喚雨,而這些已經是晚期發展而來的龍的形象,相比最初的龍而言更加複雜。《張果星經》云:「又有輔翼,則為真龍」,認為有翼方是真龍。如西周有大量身負羽翼龍紋器皿,乃至青龍在先秦紋飾中也有羽翼,一說青龍為祖龍。封建時代,龍是皇權的象徵,皇宮使用器物也以龍為裝飾。
殷商、西周,再到戰國先秦,關於龍形象的器皿、紋飾一向層出不窮,有翼、無翼,有角、無角,更有良渚文化的獸身龍、查海遺址的蛇形龍,其形象也多有不同,故而有學者認為,龍的起源、源頭眾多。西漢的龍形象身體細長,似蛇形,身尾不分,末尾有鰭。頭部似鱷魚,整體較瘦長。分為有翼、無翼兩種。有的角似牛角,細長,前端略帶弧形。上下顎等長,上下唇分別向上下翻卷。分為有無兩種,翼為鳥翅形。獸腿,短粗。足部分為獸、鷹足兩種,三趾。而到了東漢,龍體粗壯,似虎形,身尾分明,個別有鰭。角似牛角。角下都出現突起的棱,頂端前卷,也有類似鹿角的。且都有翼。獸腿較長。以虎的形象為主,其他動物形象輔之。建安至魏晉的龍體較細長,似虎形,身尾分明。頭角略似鹿角。羽翼分有無兩種,有翼的龍形狀仍舊為鳥翅形。腿為獸類,長。南北朝至隋時,龍體細長,似虎形,身尾分明,頸和背上出現焰環。龍翼依舊分有無兩種,出現飄帶形翼,鳥翅形尚存。四肢上飄,有長的獸毛。唐宋時期,體粗壯豐滿,回復到蛇體,身尾不分,脊背至尾都有鱗,宋代時尾上則有一圈鰭。吸取了獅子形象的特點,圓而豐滿,腦後有鬣。唐代時出現分叉鹿角,前期略似鹿角尚存。上唇很長,頂端成尖形,下唇短而不再下卷。龍翼已經都為飄帶形。宋時出現四爪的足,後肢和尾常交叉盤旋。
而現在這上面的龍紋已經和宋代幾乎沒什麼區別,也就是所謂代表皇帝的五爪金龍。
略微停頓片刻,道:「為何這天毒教要把這鼎貢獻出來,還衝向雕刻了上面的紋路,對於此老夫當時在天毒教的時候也百思不得其解,回到中原之後,也就詳細的查閱了一下這段時間的史料,然後得出了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