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速中文網 > 軍事小說 > 開元我為王 > 第三十七章 皇帝要入股(上)

第三十七章 皇帝要入股(上)

    看著皇帝似笑非笑的眼神,李清嚴重懷疑張九齡已經把自己給「賣了」,當下不敢有所隱瞞,一五一十的把昨日與張九齡的對話複述了一遍,只是隱去了改良造紙術和印刷術的內容。美國小說網 https://m.gogogous.com/

    皇帝聽完又喜又氣,氣的是這麼大的事情,李清居然不停前和他打聲招呼,喜的則是修書這件事確實撓到了他的「癢處」。

    唐朝雖然不像宋朝那樣重文輕武,但是從太宗到高宗再到現在的李隆基,對待文人都是十分優,太宗時候的魏徵,高宗時候的上官儀,包括之前主持泰山封禪的張說,都是以文名著稱。

    論治政能力,這些「文學型」宰相肯定是不如那些「事務型」宰相,可是歷代皇帝還是喜歡用這樣的人,原因很簡單,因為皇帝需要這樣的人來幫自己做秀,來粉飾這太平盛世。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魏徵,說白魏徵就是個高級噴子,這就有點像後世的魯迅、李敖之流,戰鬥性是十足了,可是這樣的人只會批評什麼東西不好,卻拿不出建設性的改良建議。

    太宗重用魏徵,是因為他要維持自己虛懷納諫的良好人設不崩,換成是一個沒什麼名氣的人像魏徵一樣給皇帝提建議,給他十個腦袋都不夠皇帝砍的。

    說到底,太宗皇帝看重的並不是魏徵的能力,只是因為魏徵名氣足夠大。

    同樣到了李隆基這裡,在開元政局逐步穩固之後,他也需要這種「文學型」的宰相來替他粉飾太平,鋪排盛世風光。

    張說要不是因為在泰山封禪的後續封賞上捅了婁子,他這個宰相應該能很長時間,而張說罷相之後,後面的宰相任期都不長,頻繁換相的原因雖然各種各樣,但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他們都不是特別符合皇帝對宰相的需求。

    直到張九齡的出現,皇帝才找到了一個張說的完美替代者。


    這也就是為什麼張九齡罷相之後,皇帝還對其念念不忘的原因。

    李林甫雖然好用,但是撐不起門面啊!

    虛榮對於一個皇帝而言其實並非完全是壞事,因為這個詞換一個好聽的說法就叫雄心,如果當皇帝放下虛榮開始務實的時候,那就代表著他的雄心不再了。

    很多皇帝晚年放下的錯誤,都是因為他們不再虛榮了,李隆基也不例外。

    李林甫在天寶年間能當十餘年的宰相,其實就是李隆基轉向務實的結果,因為事實就是李林甫當宰相就是要比張九齡之輩讓皇帝省心。

    李清攛掇張九齡主持修書,就是要讓皇帝繼續保持這種虛榮心,換而言之,當皇帝還要臉的時候,他做任何事都會有所顧慮。

    修書這事可以給皇帝長臉,而且是長大臉,這個之前的泰山封禪都不能比。

    因為說白了泰山封禪又不是什麼新鮮事,從秦朝始皇帝開始,好幾位皇帝都做過這事,最近一次做這事的是李隆基的爺爺,高宗皇帝李治,當然李治是屬於虛榮過頭了,因為連李世民都沒做過這事,在唐以前也就三個皇帝做過這件事,除了秦皇漢武兩位毫無爭議,後來東漢的開國皇帝劉秀也搞過一次泰山封場,爭議就挺大的,因為劉秀和前面兩位相比,做出的功績真的有點不夠看。

    李治也是這個情況,他不要說比秦皇漢武了,就連自己老爹李世民都比不上。

    李隆基倒是夠資格了,但其實也還差了那麼一點點,因為終唐一朝,李隆基的排名始終都在李世民之後,哪怕大唐的綜合國力確實是在李隆基在位時達到了最頂點,甚至可以說是整個古代中國的最頂點,但是後來的安史之亂讓李隆基失分太多。

    其實要是安史之亂沒有李隆基做皇帝時爆發的話,唐朝最偉大的皇帝說不定就不是李世民而是李隆基了。

    至於再往後幾百年,宋朝真宗皇帝搞的那次泰山封禪就純粹是個笑話了,一個在位時簽訂澶淵之盟,向遼國賠款納貢,還自我安慰是賞賜給對方歲幣的皇帝,居然都有臉搞泰山封禪,這絕對是歷史上泰山封禪被黑得最



  
墨衣青蛙推薦:  駙馬爺的文藝時代  
隨機推薦:  刀破魔天  山村小神醫  長生天闕  四重分裂  我可能是一隻假的奧特曼  
『加入書籤,方便閱讀』

熱門推薦

搜"開元我為王"
360搜"開元我為王"
語言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