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的過世,已經算是凋零殆盡了,來的都是二、三代靠邊站的侯爵們,屬於是今天正式被切走權力蛋糕的那批人,沒什麼發言權,安陸侯、鳳翔侯、欒城侯等,現在都坐在角落默不作聲,雖然有發言的權力,但肯定任人宰割不敢出聲就是了。
沒辦法,誰讓南軍打輸了呢?實力配不上位置,那保住榮華富貴都是極好的結局了,再多的肯定不用奢求,這也是為什麼安陸侯會在兩淮鹽稅案中果斷棄卒保帥。
而稍微能說上幾句話,但話語權不大的,就是靖難勛貴里的侯爵們了。
這裡面包括代表大寧系的思恩侯房寬,代表蔚州系的安平侯李遠和靖安侯王聰,代表水師的武城侯王聰。
除此以外,就是燕軍嫡系以及河北系的侯爵們了,兩者其實就是從龍時間先後的關係,在朱棣心裡肯定有遠近之分,但從外部來看,基本上是一體的,包括永康侯徐忠、武安侯鄭亨、成陽侯張武、同安侯火里火真、泰寧侯陳珪、成安侯郭亮等幾人。
總的來說,武臣這邊就是能拍板的公爵們多說幾句,作為代表的靖難侯爵們少說幾句,洪武侯爵們閉嘴,其他伯爵一律靠邊旁聽。
不多時,朱棣也到了。
朱棣此時也是一身戎裝,滿面肅殺之氣,走起路來虎虎生風,讓人望而生畏。
來到眾國公面前,朱棣撩起裙甲,在上首位子端坐,目光如電,威儀赫赫,掃過堂下諸將後,目中掠過一道冷芒。
「眾位愛卿!」
朱棣沉聲喝道:「今日之會,朕有意改革體制,建立京營,欲推行新制!以往部分制度都要廢除,今後便按新的規矩來,今日議定,若是以後誰再敢破壞規矩,那便嚴懲不貸,絕不寬容。」
眾將齊齊稱讚:「陛下英明!」
在姜星火的干預下,京營軍制改革比前世的歷史線提前了很多,前世是成於永樂,定於仁宣,散於堡宗,但本質上,並沒有太大不同,都是新興的軍功貴族們,為了從開國勛貴手裡面名正言順地拿到屬於自己的利益,這是大勢所趨,進行軍改也只是或早或晚的事情。
而且經過了三十多年的演變,過去洪武開國時定下的軍事制度,確實也不再適合現在的情況了。
不管怎麼說吧,現在朱棣既然下定決心,想必他也看透了一些東西。
朱棣點頭,繼續說道:「讓成國公來說吧。」
成國公朱能作為大明軍界的中流砥柱,年紀輕、資歷深、能力強,是未來數十年內大明軍界絕對的第一人,由他來主持軍制改革,是理所應當之事。
朱能面前的報告很長,因為這次的會議非常重要,雖然之前基本都打過招呼通過氣了,但也並不能完全當做走形式,要準備的內容極為繁雜,面臨利益爭奪的情況也是必定會出現的。
朱能緩緩說道:「京營三大營的作用,即類似於宋朝禁軍,但並不完全相同,更多的是用於衛戍中樞,作為戰略決戰的預備隊,同時也要求承擔起野戰兵團的職責。」
「之所以計劃建立京營,是因為按照洪武朝開國制度,也就是衛所制,確實存在一些缺憾。」
「按照衛所制出征的兵將分離的原則,軍戶們平日無戰事則在各自衛所負責屯墾與訓練,到了臨戰之時,則徵召到指定集結地點,交由五軍都督府派出的將領指揮。」
嗯,其實說白了還是宋朝「兵不識將將不識兵」的那套,只不過沒有那麼離譜,好歹衛所制下,中層和基層軍官還是帶兵的,只是高層將領平常不跟他們接觸而已這樣制度設計的好處就在於,一個所那點人就甭提了,一個衛,最多也就是五千來號人,就算真混熟了,五千人能造反還是咋的?不可能的。
而一個地區,基本上只有一個衛駐防,平日裡也接觸不到其他兄弟衛所,這些軍戶本質上跟農民也沒區別,信息和交流都很閉塞,如果沒有聯合作戰的任務,十幾年甚至一輩子見不到別的衛的士兵都是正常的事情。
「但衛所徵召制度的弊端在於,涉及到上萬人的任務,譬如演習軍陣協同作戰等,單獨的百戶所、千戶所,乃至滿編衛,都無法實現,而一旦倉促上陣進行十幾萬人、幾十萬人的大兵團野戰,就會造成極為嚴重的指揮失調和配合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