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當年銀刀
重慶府知府秦昌德,乃是洪武元年,大明科舉第一科的進士,先是在翰林院中待了兩年,後來又候補至重慶縣當了三四年的縣令。
洪武七年之時,因原重慶知府張恭清任上貪污,被洪武皇帝朱元璋一怒之下砍了腦袋,而當時的重慶縣縣令秦昌德則因官聲清明,百姓送了萬民傘,經胡惟庸推薦,朱元璋看中,點了他四品的重慶知府的位子,至今已有十多年。
前兩年,吏部考評,認為重慶知府秦昌德政績上中等,要提拔他去進行吏部稽勛司任職,掌文職官員守制、終養、辦理官員之出繼、入籍、復名複姓等事。雖說品級依舊還是正四品,但畢竟入了中央,成了天子近臣,更何況還是在六部之首的「吏部」,與重慶知府之職不可同日而語,乃是人人羨慕的美差。
但秦昌德卻道是願意紮根於地方,當好重慶一府百姓的父母官,婉謝了吏部之職。吏部尚書、天官陳敬感嘆不已,奏請朱元璋,替他爭取了個「銀青光祿大夫」的虛銜,品級則調了半級,從正四品提為從三品,作為四川行省之中最大的州府,重慶府的父母官,已是十分重要的地方大員,四川布政使朱守仁對他也十分倚重,可以說未來仕途不可限量。
然而,秦昌德如此謝絕去往吏部任職的原因,並非他自己所說的,希望能夠為重慶百姓造福,雖然他在重慶知府的任上也確實盡心竭力做好官做清官,但真正的原因卻是:因為雲夢澤便在他秦昌德治下的巫山縣境內,巫峽東岸的群山之中,而雲夢澤所在的那個山谷,也正是他向二長老趙福貴推薦的!
秦昌德,只是他的化名,他的真名,叫馮恨元,天一盟的四長老!
當年的大漢朝皇帝陳友諒的隨身近侍統領,「銀刀」馮恨元!
馮恨元原名本叫馮元,家中乃湖廣境內華容縣內的名門望族,那華容縣乃是當年三國之時關雲長念舊情義釋曹操曹孟德之處。
馮家家境頗豐,乃是當地有名的書香門第,鄉間縉紳,但因前元蒙古當朝,漢人乃是下等之人,馮家也無人出來應仕。馮元自小好學,小小年紀便已被譽為神童。後馮元看那外族當道,棄文從武,拜在當地一個有名的武師之下修習武功,誰知馮元聰明過人,武功進境極快,不過三五年工夫,便已遠超師父。
眼看著從師父那兒已是學無可學,天下又義軍紛起抗元,馮元便投到陳友諒軍中,為免連累到老家,自己改了個名字,叫馮恨元,乃取「痛恨蒙元」之意。
在陳友諒軍中,二人因學過武功,奮勇殺敵,馮恨元在與兩軍交戰的刀光劍影之中刀法日見精進,殺敵過千,搏了個「絕刀」之名,積功晉升,深得陳友諒的看重,令其與趙福貴一起,都做了自己的貼身侍衛,在身邊寸步不離,專司護衛之責。後來本來也打算收馮恨元作為第五個義弟的,卻不料已到了鄱陽湖大戰。
自當年陳友諒鄱陽湖大戰受冷箭而死,手下眾人四下敗逃,馮恨元便對軍師徐東彬說是要化名投入朱元璋軍中,伺機為陳友諒報仇。
只是畢竟朱元璋手下大將名將無數,又是攜大勝之勢橫掃中原,化名秦昌德的馮恨元剛剛投入朱元璋的軍中,怕過於顯眼,一身的本事又不敢全數施展,再加上時間太短,未能迅速嶄露頭角,直到大明建朝,也只當了個百夫長。
馮恨元原本自小便熟讀詩書,文武雙全,參加了大明朝第一次科舉,居然高中一甲第四名進士,進宮在朝堂中面聖。
其時大明建朝之初,能征善戰的大將有無數,卻十分缺少能治理地方的文官,便即令他們這些新進的進士到各地地方赴任實缺,他秦昌德便到河南當了一名七品的知縣,很快便升到了六品,在重慶縣當個知縣,重慶縣人口多,乃是上縣,縣令品級本就比尋常中縣下縣縣令的品級要高出一級,後來重慶知府張恭清因貪墨被朱元璋殺了,點了他接了重慶知府的位子。重慶府乃是四川行省最大的州府,重慶知府之職自然也比尋常知府品級高出一截,於是,他馮恨元——也即是「秦昌德」——成了一名地方大員,到現在已是五年有餘了。
已是大明朝一方知府的「秦昌德」本就出身於普通百姓,實在是活不下去了才投入軍中造反,抵抗蒙古韃子,於百姓之苦實是感同身受,因此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