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造技術、新能源、環保、信息等新興產業。從而重新擁有強大競爭力的新工業體系。
甚至說的再詳細一點的話,歐巴馬的再度工業化,那意思並不是讓美國再次變成以前工廠遍地的樣子,並不是讓現在在美國紛紛失業的藍領階層能夠馬上再找到他們熟悉的工廠工作,而是讓美國能夠再找到下一個經濟增長點!在90年代的時候,美國發現了網際網路這麼一個新技術爆發點。雖然說網際網路這麼一個爆發點讓美國在20世紀末迎來了一次大泡沫,不過很快就回復了,而且後來這網際網路跟實體經濟的結合那還真是發揮了不小的作用雖然說這麼一種網際網路和傳統經濟的結合更多的是先出現在美國然後在中國發揚光大了。
歐巴馬想要再工業化,其實就是想要找到比如什麼電動汽車的電池啊以及各種新能源之類的新爆發點!這些爆發點如果被找到了,被美國控制了新技術的源泉的話,那麼靠著這麼一個新的技術爆發點,美國就可以躺在功勞簿上繼續吃20年的紅利!這其實就是一個蕭條與繁榮的長期波動所表現出來的。這點在奧地利的經濟學家熊彼得提出的創新周期裡面就提出來過簡而言之,熊彼得這麼一個哈佛大學的教授認為技術創新這東西呢很奇怪,很多時候並不是線性的。這是什麼意思?就是說雖然投資增加之後,創新的成果也會增加。但是整體來說,一種有決定意義可以帶動經濟增長的創新,並不是幾年就出來一次的!
比如說網際網路這東西,明明在70年代就由美**方想到了,但是真的發揮出來威力,要到90年代了。而70年代以及80年代美國因為石油危機而導致經濟增長放緩的時候。並沒有如同網際網路一般的科技出現,必須等到了90年代才有了網際網路!然後網際網路發揮了作用20年,到了21世紀之後,下一個經濟增長點技術短時間之內還是沒那麼快出現。哪怕大家都在研發新能源,哪怕大家都在研究電池,但是就是遲遲得不到突破!甚至可能到了2020年之後,才會出現一個科技可以引領世界經濟的發展!可以說技術創新這玩意兒,就跟懷孕有點像。種子種下去了之後,並不是馬上就開花結果的。必須等十個月孩子才能出生。而懷孕的十個月過程中,孕婦那就要感受著各種難受,只有生下來了才迎來解放。
歐巴馬想做的,就是通過美國國家投資等等方式,看看能不能夠提早激活下一個技術增長點,比如什麼機器人應用,比如什麼新能源等等。如果有了這種新增長點的話,那麼美國顯然可以得到十年甚至快二十年的一個發展周期。這顯然是對美國很好的。雖然表面上這麼一個做法,好像對老百姓特別是失業的藍領工人沒有什麼好處。但是這只是沒有什麼直接的好處,但是間接的好處很多當有了新經濟增長的時候,整個美國經濟都向上發展,這樣社會上的工作機會也更多,失業的老百姓也更容易找到新工作啊!而在經濟蕭條的時候,就像是08年開始的這麼一個小蕭條。就很容易讓市面上工作機會減少,老百姓失業了也就找不到工作了好麼!
對此,賈鴻漸是沒有什麼意見的。因為歐巴馬雖然說是要加大美國對於新技術研發的投入,從某種角度來說,這種新技術的爆發點很可能還真不是在中國出現咱們國家很多基礎科學研究的積累畢竟還是不夠。基礎科學研究。比如說是材料學,那就真是花時間花錢一點點試錯試出來的!為什麼中國的飛機發動機一直不行?說白了就是材料不行,說白了就是研究的時間沒有人家美國英國長,燒的錢沒有人家美國和英國多!所以做出來的東西就是沒有美國英國的好!在這麼一個情況下,指望著說加大投資咱們馬上就跨越式發展超過了美國英國,一下子獲得了引領世界經濟發展20年的技術點,還真是不太可能。而且咱們中國對於在黑暗中摸索前行方向也沒有什麼經驗,在以前都是美國等發達國家在前面探索,人家有足夠的經驗,然後咱們在後面小步快跑的跟進。要跟進的話那是比摸著石頭過河要省勁多了不是?
而且咱們中國的經濟總量已經差不多有了美國70%以上一點了,如果咱們中國現了下一次的技術增長點,那不是搞不好轉眼就要超過美國了?對於這一點來說,賈鴻漸還覺得咱國家從上到下還沒有做好這種準備,甚至像是美國在20世紀最初幾年就成為了世界第一經濟大國,但是真的在技術上、心理上成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