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皇后一行人重新回到廣寒殿她才全神貫注,留心見董明珠身上已然換了身嶄新的禮服,帶的是雙鳳如意花冠,身披正紅大袖錦衣,還佩著條金線繡織的霞帔,晃眼看去與親王妃的禮服幾乎沒有差別,只是霞帔的墜扣乃公主規制的鏤金明珠鈕。
到底還是讓董明珠因禍得福了!
因為著裝的變化,董明珠此時儼然成為了全場的焦點人物,雙雙眼睛都在盯著她揣測打量,但她這時還並不知道她的姻緣已經因為早前的事故基本塵埃落定——雖說是禮律規定尊卑有別,冠服制度區別的就是各人高低貴賤,等閒不得逾越,但自從太祖建國,開創恩賜近臣甚至宦官可服蟒袍之例,至後也偶有賞賜公主冠服給予臣女以示恩榮的事例。
再因王太后一番叮囑,明珠姑娘很單純的相信了這身穿戴僅僅是為了掩示那樁讓人憤慨的事故,她自認為未犯過錯,硬要說過錯的話是她不夠謹慎,根本沒有想到在皇城禁苑這等戒備森嚴的地方,在聖德太后的壽誕上,一國儲君竟然膽敢勾結外臣意欲施暴。
她是閨閣女子,並不曾深涉世故,可也懂得世事不公,如果這件醜聞廣為張揚,就算她其實沒有真正遭受玷污,就算太孫及高鵬必定遭受責譴,但一時大意有失謹慎以至於惹生事非也會成為她的原罪,一樣的名節有辱,她會淪為他人的談資笑柄,有許有朝一日當世人遺忘了太孫、高鵬的罪錯,可仍會記得她因為有失謹慎導致清白不保的事件。
她的人生,將會在世人的指指點點中渡過。
董明珠當然不希望一直珍視的聲譽就此玷毀,她不甘承受這樣的無錯之罪。
所以她接受了王太后的遮掩之計,且並不認為王太后只是出於包庇太孫罪錯之目的,雖然太孫的確會因此掩飾而不受誹責。
很無奈的退讓,她不能將太孫的卑劣公示天下,因為她不想與太孫兩敗俱傷。
明珠姑娘原本就不苟言笑,因著此時對太孫殿下的憤恨未消,整個人顯得越發冷竣,倒是有些任由度量而巍然不動的氣勢,多少讓不明就裡的絕大多數女眷打消了猜疑。
不明就裡之一的惠妃,趕著上前試探:「早前咱們聽蕭宮令說起紆佩園中花神賀禮的喜事,都在嘖嘖稱奇,可如今看來,倒像只有董姑娘才得了賞賜,怎麼舒娘子和顧娘子竟然一點好處都沒撈著?」
是調侃的口吻,巧妙掩蓋用意。
她直覺今日這一事件太過離奇,並不能信服花神贈禮之說,且惠妃對董明珠也是心懷芥蒂。
因為小沈氏先下手為強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挫毀太師府聯姻晉國公府的計劃後,惠妃並沒有就此放棄爭取晉國公府這一強援,她的母親安陸侯夫人親自往董家提親,卻被易夫人一口拒絕,儼然根本不把安陸侯府看在眼中,惠妃故而心生懊惱,更別說她此時還擔心著董明珠當選太孫妃,很覺那身真紅禮服十分刺目。
王太后卻正需要有人主動試探,對待惠妃十分的和藹可親,笑謔道:「她們兩哪裡算功臣,無非是找個藉口出去逛玩,貪圖的是自己自在,你也好意思替她們兩個請功?我今日有幸能見著神境仙葩,論來還是靠著董姑娘的福澤。」
舒娘子也笑道:「我和小顧的確不敢貪功,咱們兩個兩雙短見的眼睛,站到日落都看不見祥雲仙霧,娘娘說得是,也只有董姑娘才有這樣的福澤。」
春歸沒說話,光顧著抿著嘴笑了。
惠妃把目光掃來掃去幾圈兒下來都沒看出任何的蹊蹺端倪,也只能耐著性子聽王太后把董明珠拉來身邊挨坐著說話,無論佛經、青詞,董明珠確還深諳不少的典故名篇,但她並不誇耀這些知識,當王太后問話她才應對,惠妃聽得無趣,漸漸就不再關注了。
王太后卻像是興味無窮,眼看就快到了禮辭之時,她仍然是意猶未盡,拉著董明珠的手臉卻衝著易夫人道:「這孩子福澤深厚,我也早看過了她的一手字也是極其工整的,有心留她在慈寧宮相伴一些時候,為我謄寫佛經向上蒼祈福,就怕易夫人捨不得。」
易夫人站起身回話道:「能得娘娘恩賞,才是小女莫大的福澤,娘娘若肯教誨指點,更為求之不得的殊榮,妾身喜之尚且不勝,怎會推辭娘娘的恩賞?」
「那我可就當你答應了,就算日後,我不捨得把她還給董家,你這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