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忡忡地發話道,「想必諸君已有所耳聞,長沙城內旬月之間,無一文小錢在市行用。長此以往,物貴錢少,府庫空虛。當如何是好?」
劉備一席話好似鼓槌一般重重敲打著在場每一個人的心頭。其中習禎作為荊州本地世家的代表人物,本就十分反對劉備鑄錢盤剝荊州本地富戶。這會兒眼見劉備為錢荒一事急得直跳腳,他立馬抓緊時機拱手進言道,「君上明鑑。而今荊南各地,錢荒物貴,市井蕭條,皆因直十五銖而起。故臣以為當務之急,應停止鑄直十五銖,重發五銖錢,以平民怨。」
劉備當然知曉百姓之所以不敢在市面上使用銅錢,乃是怕被官府強行以直十五銖兌換手中的五銖錢。可直十五銖終究是由劉備一手籌劃並發行的,現在停止鑄錢無疑是要他自打耳光。更何況就算此刻停止發行直十五銖,一時半會兒也解決不了錢荒的問題。所以劉備並沒有搭理習禎的進言,而是將目光轉向了糜竺。因為曾經是徐州巨富的糜竺不僅是劉備的小舅子,同時也是劉備麾下最擅長經濟的一名幕僚。
然而迎著劉備熱切的目光,糜竺卻是甚為忐忑不安。須知糜竺此番也參與了直十五銖的鑄造與發行,並向劉備提供了不少建議。如今眼見荊南因直十五銖鬧得民怨沸騰,市井蕭條,糜竺難免有些自責。於是他也跟著進言道,「臣以為習府君言之有理,應暫緩發行直十五銖。」
劉備沒料到糜竺會附和習禎的進言,不免也開始有些心虛起來。且就在他進退維谷之際。忽聽坐在一旁的諸葛亮拱手進言道,「君上明鑑,虛值鑄幣有利有弊。利者,如高祖鑄三銖錢以充國庫。弊者。遠有王莽虛值大錢,近有董卓爛鑄小錢。可見利弊之道,蓋因人而異。」
諸葛亮的這番說辭可算是說到了劉備的心坎里。在他看來虛值鑄幣有利有弊,關鍵還得看人怎麼去實施。想到這兒劉備忙不迭地脫口問道,「依孔明之言。此番錢荒之亂,罪不在直十五銖,而在發行之策乎?」
「正是如此。」諸葛亮頷首確認道。話說在過去半年中諸葛亮雖被劉備派往臨烝,督令零陵、桂陽兩郡,負責調整賦稅,充實軍資。但在此期間他一直都密切關注著直十五銖的發行以及市井方面的反應。所以諸葛亮跟著便向劉備詢問道,「據聞直十五銖入市後,市井百姓皆以物易物,然君上可知巨賈富戶如何交易乎?」
諸葛亮的這個問題還真問住了劉備。須知劉備近些日子盡想著錢荒的問題,根本沒考慮過那些巨賈富戶不用錢該怎麼互相交易。且見他低頭思考了片刻。沉聲探問道,「金銀珠寶乎?」
「金銀珠寶自是不少。」諸葛亮微微頷首道,「然據臣所知,荊州巨賈富戶私下裡多以東萊五銖易貨。」
「東萊五銖?!可是蔡氏所發?」劉備略帶詫異地追問道。
「正是。」諸葛亮說著又一進步解釋道,「東萊五銖製作精良,不失黍累,故巨賈富戶多屯有東萊五銖以備不時之需。」
「不失黍累?齊主不懼劣幣逐良幣乎?」這次發出疑問的是時任侍中的殷觀。
一旁的簡雍也不失時機地追問道,「若有人以次充好,假造東萊五銖,齊主豈不得不償失?」
所謂劣幣逐良幣指的是當金銀市場比價與法定比價發生偏差時。法定價值過低的金屬鑄幣就會退出流通,而法定價值過高的貨幣則會充斥市場。不過出現這種現象的前提得要「劣幣」擁有「法定貨幣」的身份。而在金屬幣時代如果沒有統一的政權的話,最堅挺的貨幣必然是最大購買力的象徵。
正如時下的大漢帝國以分裂成多個諸侯國,每個諸侯國都有各自的貨幣以及貨幣體系。荊國之外的地區根本不會有人傻到用十個五銖錢去換劉備的直十五銖。倘若劉備製造假幣。他也不能太過短斤缺兩,否則就會露陷。可這樣一來對於缺乏銅料的劉備而言卻是得不償失。
所以諸葛亮跟著便一語點穿道,「若天下一統,劣幣自能逐良幣。然當今天下已成春秋戰國之局,諸侯國幣制各有不同。齊主更是嚴令,齊國境內只可通行東萊五銖。故東萊五銖非但不會為劣幣所逐。反因其幣值堅挺而深受各地百姓愛戴。」
「若是如此,孤便下令禁用東萊五銖!」劉備殺氣騰騰地放話道。
可諸葛亮卻是連連搖起了頭,「君上明鑑,齊國盛產食鹽
第十一節 虛值大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