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隊撤退,原本打下的波西米亞地區全部進入了斐迪南公爵的口袋裡,只要他能頂住塞里斯的進攻,斐迪南公爵或許還真能重新當選神聖羅馬帝國皇帝!
德意志邦國的財政危機逐漸演變成了政治危機,大量的外國僱傭軍進入,使得德意志邦國的治安問題急劇惡化,這個時代的士兵可不是什麼好好先生,那些債主只知道搜刮財物彌補自己的損失,才不會去約束士兵!
最重要的是,這些荷蘭人和瑞士人在德意志的領土上,可沒有什麼顧忌!
神聖同盟眼瞅著神聖羅馬帝國剩下的半壁江山也要完犢子,終於不得不出手了!
在法蘭西王國,西班牙王國,教會,英吉利王國,德意志哈布斯堡聯合出手干預下,德意志邦國的混亂終於被壓制了下去,最終以各個邦國的掌權者出賣獨立權作為妥協。
剩下的半個神聖羅馬帝國各個邦國取消獨立權,遵從斐迪南公爵的指揮,以此來換取德意志哈布斯堡幫忙償還債務的幫助。
在戰爭結束前,所有的軍事行動都需要聽從斐迪南公爵的指示!
神聖同盟的各個國家發現,德意志這片地區必須有一個統一的首腦,否則這場戰爭地理位置重要,面積廣大的神聖羅馬帝國恐怕等不到塞里斯出手就會自行崩解!
事實證明,神聖同盟的舉措是非常正確的,斐迪南公爵依靠富格爾家族用金錢換來了神聖羅馬帝國的臨時總指揮的位置,雖然還無法干涉各個邦國的行政,但各個邦國的戰爭機器已經開始全面為斐迪南公爵服務!
理所當然的,塞里斯也沒有在這期間閒著,三個附庸國一邊吞併周邊的小邦國,一邊按照塞里斯的只是成立了萊茵同盟!
萊茵同盟是塞里斯針對神聖同盟設立的軍事同盟組織,萊茵同盟內各國統一聽從塞里斯的指揮,相當於從政治和軍事上將塞里斯名下的各個國家統一起來!
萊茵同盟除了薩克森,黑森,巴伐利亞三個附庸國外,還有塞里斯名義下的米蘭王國,奧地利公國和匈牙利王國。
當然,奧地利公國因為雙方反覆的拉鋸戰,已經名存實亡,匈牙利王國因為忠於半人馬蒙古帝國的附庸國,以及奧斯曼帝國的附庸國聯合進攻,也差不多快完犢子了。
米蘭王國因為法蘭西王國的拿破崙和西班牙王國的腓力二世聯手進攻,只剩下苟延殘喘的力氣……
萊茵同盟真正凝聚的,實際上是巴伐利亞,薩克森和黑森三國德意志國家!
萊茵同盟是塞里斯計劃取代神聖羅馬帝國的一個組織,這場戰爭如果塞里斯最終取得了勝利,萊茵同盟一定會取締神聖羅馬帝國!
至於為何取名『萊茵』二字,主要是因為薩克森、黑森和巴伐利亞三國領土都經過萊茵河及其支流。
萊茵同盟成立後,巴伐利亞,薩克森和黑森三國聯合組建了一個總指揮部,負責三國之間的溝通交流和軍事上的配合,這才是萊茵同盟真正關鍵的地方!
萊茵同盟的軍事統帥部為塞里斯分擔了很大的指揮壓力,讓塞里斯不用插手三國戰爭,三國也可以自發性的發起進攻!
事實上,也的確如此,三國除了依靠人數越加龐大的骷髏兵第三軍團外,因為沒收了大量的反對貴族和叛變資本家的財產,和沒有了債務壓力,重新組建了本國的軍隊,對神聖羅馬帝國發起了進攻!
戰火在整個德意志地區蔓延,萊茵同盟雖然在軍事力量上占據弱勢,但神聖羅馬帝國的大部分力量都用在了奧地利戰區跟塞里斯互相傷害,面對三國聯軍的神聖羅馬帝國軍隊並不多。
除此之外,塞里斯嘗到了促發革命的甜頭,派出了大量轉化為侍僧的間諜前往布蘭登堡地區,煽動民眾對哈布斯堡的仇恨!
腓特烈雖然死了,但腓特烈和普魯士的名字一直是布蘭登堡人民的驕傲,是腓特烈帶領普魯士曾經站在了巔峰,若不是哈布斯堡的陰謀,普魯士根本不會戰敗!
戰敗也就罷了,斐迪南大公竟然公然違背了條約,派兵吞併了布蘭登堡,這種行為當時連其他德意志邦國都看不下去,更何況是布蘭登堡人?
正因如此,塞里斯派去的間諜人員很快取得了大量的民眾支持,再加上前線兵力吃緊,布蘭登堡的外國駐軍本就不多,已經衰敗的霍亨索
214 萊茵同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