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率一如即往的高,短短几天之內就動員起了一百五十萬青年。不過他們並沒有急著將那一百五十萬青年送往戰場,而是先對他們進行嚴格的訓練。在演習中被李思明以一敵三狠狠地削了一輪之後,德國人已經意識到他們的傳統戰術早已落後,無法適應現代戰爭了,必須進行徹底的改革。他們花了好幾個月的時間,初步完成了那幾十萬常備軍的戰術改革,至於這些剛動員起來的預備役,則需要重頭開始訓練,如果就這樣把他們送上戰場,那麼等待他們的將是一場可怕的大屠殺。
但法國人顯然並沒有意識到戰術改革的重要性。向德國宣戰後不久,他們便迫不及待地向阿爾薩斯-洛林地區發動了排山倒海般的進攻。按法軍總參謀部在戰前做的作戰計劃,戰爭爆發後的第一時間,法國便要投入主力向阿爾薩斯-洛林地區發動進攻,將德軍趕出這一地區,把這片淪陷了四十年之久的國土奪回來。這一計劃一旦成功,法國民眾的愛國熱情將空前地高漲,他們將會在氣勢上徹底壓倒德軍!
數十萬法軍就這樣雄糾糾氣昂昂地殺向阿爾薩斯-洛林,向德軍的防線發動猛烈進攻。
德軍毫不示弱,在總參謀長小毛奇一聲令下,好幾個集團軍的龐大兵力浩浩蕩蕩地越過邊境,按照《史蒂芬計劃》展開他們策劃已久的戰略行動。
《史蒂芬計劃》是過去四十年裡德軍總參謀部嘔心瀝血制訂的一份天才般的作戰計劃。這份作戰計劃的背景是有朝一日德國與法俄兩國同時爆發戰爭,德國面臨著歐陸兩大強國的夾擊。按照計劃,德國在東線將採取守勢,讓俄國人把裝備和訓練都遜色於德軍的部隊白白消耗在徒勞地撞擊德軍的鋼鐵防線上,在西線則出動主力猛攻法國,迅速殲滅法軍主力,拿下巴黎,迫使法國投降……整個計劃制訂得極為周密,幾十年來每隔一段時間德軍總參謀長都會根據實際情況對這份計劃進行修改,但整體戰略是不變的:西線全力猛攻,東線防守!
戰爭剛一爆發,德軍便出動了四個集團軍,朝著法國猛衝過去。
不過,法德邊境大多是大部隊難以通行的山區,德國想要進攻法國,只有一條路可選,那就是先干翻比利時。拿下了布魯塞爾,出現在德軍面前的將是一望無際的佛蘭德大平原,這種地形對擅長大兵團運動戰的德軍來說是極其有利的。
很不幸,比利時這個小國在戰爭開幕階段就要被德國人拿來祭天了。
此時的比利時仍然嚴守中立,不倒向任何一方……事實上不管他們倒向哪一方都不行,倒向德國,法國要收拾他們;倒向法國,德國會活活撕碎他們!沒轍,只能中立。然而,中立也是需要實力的,像他們這種被兩個大國夾在中間、戰略位置極為重要的彈丸小國,根本就沒有資格中立!
巴伐利亞集團軍率先出動,越過比利時邊境,向比利時國土縱深推進。本來如果能先拿下荷蘭,進攻比利時將會變得更加便利,但德國總參謀部不願意這樣干。一來,德國跟荷蘭關係很好,向荷蘭下手的話會讓德國的形象變得極其糟糕;二來,德國考慮到戰爭爆發之後可能要面臨英法的海上封鎖,這個時候就需要嚴守中立的荷蘭代為從外國運回德國急需的石油、橡膠等等重要資源了。說白了,他們留著荷蘭只是為了留一個可以透透氣的窗戶,所以荷蘭沒事,比利時卻要遭殃了。
巴伐利亞王國那位倒霉的王儲的病情現在都沒見好轉,自然別指望他能上陣打仗了。沒轍,萊茵哈特只好代替他,率領巴伐利亞第6集團軍,充當大軍的前鋒,開入比利時境內,直撲布魯塞爾。
他本人乘坐著一輛裝甲車,跟隨大部隊一起向前推進。一塊界碑被裝甲車履帶卷進去,輾進了地里,萊茵哈特傾聽著履帶輾碎石碑的聲響,發出一聲低沉的嘆息:「現在我們越過了邊境,就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回來了!」
他的參謀長淡淡的說:「很快的。頂多幾個星期,我們就將在巴黎的艾菲爾鐵塔下舉行閱兵儀式,然後凱旋……那時候恐怕還有很多士兵一槍都沒開過。」
萊茵哈特有些驚訝:「你就這麼自信?」
參謀長說:「我從來沒有懷疑過帝國軍隊的戰鬥力。」
萊茵哈特啞然失笑。
李思明訪問完德國回國後,他曾特意問過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