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的馬部長,以及鑽探公司的何科長共同就此事進行估算過,這兩位都是財會領域的專家,又有著豐富的央企工作經驗,對於各自單位下屬的那些三產單位的情況也比較了解,我個人認為,兩位專業認識給出來的數字是具有極強的參考價值的。」
「但是,馬部長和何科長估算出來的數字,著實有些令人觸目驚心……不,應該說是令人輾轉難眠才對!」
微微拉了一個長音,吊足了眾人的胃口後,穆麗雅的語氣里充滿了一種強烈的無力感:「據推測,下半年,大華公司需要向那303家三產單位支付轉移的金額,保守不會低於1.6個億……加上上半年的那4700萬,年度單向支付轉移的總金額超過了2.07億,占了大華公司本年度注入資金的15.9%!」
「諸位,我不知道你們聽了這個數字有何感想,但作為風險控制部的部長,我聽到這個數字之後,第一個念頭就是這怎麼可能!?第二個念頭就是……我想辭職!」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嘩~!
饒是在坐的各位都不是沒見過風浪的主,但聽到這個數字和比例,還是忍不住騷動了起來。
單向支付轉移的總金額超過2億,資金沉淪占比將近16%。
這是一個什麼樣的概念!?
要知道,一般來說公司的呆賬比例超過10%,就已經到達紅色警戒線了,更何況資金沉淪比例高達16%!?
呆賬尚且可以有那麼點盼頭通過種種手段收回了,實在不行可以打包成不良資產兜售給其它公司,但是像這種為了給下屬單位兜底,單向支付轉移所造成的資金沉淪,屬於企業經營成本範疇,除了咬牙自己扛著之外,根本沒有其它的轉化可能性!
這、這、這……
一開始還好整以暇的丁翔臉色變得難看了起來。
這種遠高於預期的轉移支付支出和資金沉淪比例,哪怕是不懂經營的人,也知道事情的大條程度了,更何況他並不是一竅不通?
大華公司掛牌成立至今,雖然楊默那邊已經解決了大約將近70%的職工分流指標,但還有30%多一點的分流指標還沒有完成。
於情於理來講,楊默除了一開始力主打造商業示範中心,並且力排眾議地通過了十幾個項目之外,便基本上沒有擠占大華公司的賬面資金額度了,這些項目前後加在一起,也攏共只用了三個多億罷了……所以按照資金使用比例來說,楊默能幫著解決本年度70%的用工指標已經是仁至義盡了。
在大華公司如今賬面資金額度已經被瓜分殆盡的情況下,就算大華本年度的核心任務沒完成,任何人也沒臉追責到他身上。
但問題是,由於一些眾所周知的原因,依託大華公司下屬的那三百多家三產單位去解決那剩餘的30%,約計2.1萬個用工指標,實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即便大華公司的各部門這段時間看起來搞的風生水起,又是內部重組又是商業版圖拓展的,但實際加起來連一萬個用工指標都沒完成。
所以問題來了,東營一系的人都習慣於重資產模式,那寫將近一萬個新增用工指標都是用擴產迭態的形式創造出來的……換句話說,這些用工崗位都是錢砸出來的。
涉及過重資產商業模式的同學都知道,這種擴張方式是需要遠遠不斷的注入資金進去的,一直到它能夠實現盈虧的動態平衡,這個項目才算是基本穩住了,所以在這之前,相關的那些預算資金,是萬萬不能挪用的。
但現在隨著穆大小姐的這兩組數字一出,死結就出現了。
需要向那些三產單位單向支付轉移的資金那麼高,如果繼續給他們托底的話,那麼一大批票子的擴增項目就必然會被挪用預算,無法按計劃新增足夠的用工崗位,分流足夠的待崗職工不說,甚至有可能讓這些項目就地趴灰。
但如果不繼續給那些三產單位托底的話,那麼問題照樣會很大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