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討伐袁術的大潮落幕,敖烈率軍沿海路返回了遼東,然後從遼東沿陸路回到燕京。因為江東的局勢已經穩定了下來,孫策已經掌控了大局,因此,甘寧和魯肅率領的水軍,也隨同敖烈一起返回了幽州。
剛剛到達燕京,李儒就拿著一張幽州出產的薄紙走了過來,上面寫著暗影成員傳回來的兩條消息。第一條,劉協已經同意了敖烈的保奏,讓孫策出任揚州牧之職,統領江東、淮南等地;第二條,則讓敖烈有些吃驚,曹操部下的曹仁、臧霸聯手,在青、徐交界處,一戰消滅了袁紹派往淮南的大軍,審配僅僅率領著三四千殘兵返回鄴城,顏良、文丑都被曹操收降了,另有一萬袁軍,也一同投降了曹操。
敖烈知道,曹操要對袁紹動手了,或者說,他是在為動手前,做著準備。不過,在聯合曹操一起攻打袁紹之前,敖烈還有著一些問題必須要提前解決。北疆的鮮卑雖然已經臣服,其地盤也已經變成了大漢的第十四個州——光州,但是,並不是說自此以後,北疆就安穩如山了,西北還有匈奴盤踞,和匈奴比鄰的,還有被敖烈打的元氣大損的烏桓人。
儘管匈奴和烏桓因為敖烈的打壓,實力大不如以前,但畢竟也是一個隱患,這個隱患不除,敖烈可沒有辦法安心攻打冀州。袁紹和烏桓的關係很好,如果在敖烈攻打冀州的時候,烏桓人受袁紹之託,在自己背後搞點什么小動作,那可是相當的麻煩。所以,敖烈當初和曹操爭奪這場戰役的主動權。把開戰的時間和方式捏到自己手裡,就是為了留出時間來,先把烏桓和匈奴徹底剷平。
當夜,敖烈找來諸葛亮、賈詡、荀彧、李儒和徐庶幾人,連夜商討針對匈奴和烏桓的方案。開始的時候。眾人的思路在處在正確的道路上,可是商量來商量去,眾人卻先後發現了一系列的問題,以至於征討烏桓、匈奴之事,竟然不能順利的進行下去。幽、並二州在經過平定北疆的戰役之後,士兵非但沒有減少。反而增加了許多,這多出來的一部分人,大多都是漢化後的鮮卑族戰士,雖然可戰的軍士增多是件值得高興地事,但是各種問題卻也相繼暴露了出來。
首先,就是軍餉的發放。以及軍糧的供給問題。鮮卑族人各個驍勇善戰,凡是成年的男子,稍加訓練,都是一名不錯的騎兵,即使在怎麼優中選優,以鮮卑人龐大的人口基數,最後被選到軍中服役的。依然有五萬之眾,這五萬軍士的糧餉、裝備、戰馬等等等等,都需要儘快籌措,以便把他們儘早訓練成軍。雖然在光州,也就是以前的鮮卑境內,敖烈得到了大量被凍死的牛羊,諸葛亮把這些牛羊身上所有值錢的東西,都通過萬通商會和甄氏商會變成了錢糧,但也僅僅是比較寬裕的完成鮮卑人內遷之後的問題而已,根本就沒有多少多餘的錢糧來供養這五萬騎兵。
其次。鮮卑人雖然在一系列比較平和的政策下,逐漸融入了漢人之中,但畢竟時日還短,還沒有形成徹底的融合,如果在這個時候。敖烈率領大軍離開的話,難免會有一些別有用心的人,會藉機挑起境內漢人和鮮卑人的矛盾,這對敖烈的統治,勢必會造成影響,不利於日後的發展。
再次,敖烈在一年之內連續平定高句麗、扶餘和北疆,不少武將、能臣都被留在了當地,用以安撫當地民眾的情緒和震懾宵小,像魏延、張繡、鄧芝等人,分別留在扶餘、高句麗等各地,出征烏桓和匈奴,這些猛將和能臣是必不可少的,敖烈必需要找到合適的替代者,讓替代者接替魏延等人的工作。
另外,敖烈還要留下足夠多的將士,鎮守燕京,對內可以安民,對外可以保境。尚未完全漢化的鮮卑人中,還存在著少數極端份子,如果他們和冀州的袁紹聯合起來,那將是一件十分棘手的事情。所以,這次征討烏桓和匈奴的人手,不能太多,最多只能抽調出全部軍隊的四分之一。也就是說,敖烈麾下雖然有二十四萬大軍,但最多,也只能動用六萬人而已。想要以六萬將士迅速平定匈奴和烏桓,實在是有些困難。
基於以上幾點原因,敖烈等人的話題,逐漸轉換到了政策改革上來了,隨著光州併入敖烈的治下,原有的幽并都督令,顯然已經有些不太適應了,現在的情形,亟待敖烈在原有的政策中保留精華,然後在加入一些新的政令進去,從而促進幽、並、光三州穩定的向前發展。
於是,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