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州地界,一支部隊迤邐前行,看這支軍隊的氣勢,似乎很低落。而這支軍隊,自然是公孫瓚和黑袍人的聯合軍。
此次進攻冀州,公孫瓚五萬精兵,五千白馬義從,愣是損失了二萬餘的精兵,就連白馬義從都損失了將近一千,讓公孫瓚痛心不已。因此,對袁紹的怨恨更深,當然,最讓公孫瓚痛恨的還是袁常。
在攻打南皮城的時候被袁常一番辱罵,損兵折將不說,更是因為袁常的插入,使得它水淹鄴城的計策失敗,最終導致了這場戰爭的失敗。
而黑袍人十幾萬的青州黃巾,在攻打南皮城的時候損失了數萬,鄴城一戰又損失數萬,在敗退的時候又逃跑了近萬人。如今,十幾萬的青州黃巾也只剩下四萬多。不過,對於黑袍人而言,這四萬已經足夠了。首先,原本青州黃巾的渠帥都陣亡了,如今統帥的都是黑袍人的親信。其次,四萬人都經過戰火的錘鍊,都成為精銳之士,而且沒有因為戰敗逃跑,更是值得他重用。
相對於公孫瓚而言,黑袍人無疑是收穫了巨大的好處。
「啟稟將軍,前方到達大興縣,請將軍下達指令。」
太陽落山,公孫瓚和黑袍人的大軍剛好行至一處縣城。如今公孫瓚也不用急著回自己的老巢,故此下令在大興縣安營紮寨,整頓士兵。
公孫瓚被朝廷封為薊侯,封地薊縣,也就是幽州的治所薊縣。然而,薊縣是幽州治所,乃是幽州刺史劉虞的老巢,朝廷把公孫瓚的封地安在薊縣,似乎有些不厚道了。如此做法,自然是有朝廷的用意。
劉虞畢竟是漢室宗親,是有當皇帝的資格的。朝廷將這些漢室宗親外派到州上擔任刺史,總是要提防他們,不可能讓他們無所忌憚。而公孫瓚抗禦北方異族,名聲響亮,朝廷自然是用公孫瓚來轄制劉虞,讓二人互為牽制。當然,如果雙方友好互助,那也沒什麼,只要劉虞沒有異心就好。
可惜,劉虞和公孫瓚的性格,使得二人造成了衝突。
劉虞對北方異族是用懷柔的政策,而公孫瓚卻是態度強硬,始終認為非吾族類,其心必異。劉虞和公孫瓚的理念不合,自然不可能尿到一個壺裡,矛盾自然產生了。對於這樣的情形,朝廷自然是喜聞樂見的。
劉虞當初被任命為幽州刺史的時候,漢靈帝還在位,漢靈帝對劉虞自然有防備。然而,漢靈帝卻是嗝屁了,結果留了一個爛攤子給自己的兒子,先是被宦官搞,然後又被董卓搞,朝廷內部自顧不暇,哪還有空搭理在州上擔任刺史的漢室宗親,因此,劉虞也慢慢做大。不過,劉虞還是一心忠於朝廷,並沒有什麼想法。想當初袁紹提議讓劉虞當皇帝,劉虞都拒絕了。
公孫瓚雖然轄地在薊縣,但是,他卻又是涿郡太守,空有薊侯的名稱,卻沒有實際意義。同樣,朝廷也是防範公孫瓚在自己的封地做大。
很多人都知道劉大耳和張老三是涿郡出身,然而,對於涿郡,很多人並不是很清楚。不過,若是涿郡其他的名稱說出來,相信很多人都知道是什麼地方。涿郡在歷史的變遷之中,分別有幽州、燕京、北平、北京等名稱。顯然,涿郡就是未來的首都北京了。當然,北京不可能就這麼點大,涿郡附近的一大片土地,都屬於北京地界。就如公孫瓚此刻駐紮的大興縣,就是日後北京的大興區。
公孫瓚出身的公孫家族在幽州也是一個世家大族,而且還是名聲響亮的。不過,因為公孫瓚的母親地位低下,公孫瓚在公孫瓚家族的地位同樣不高。公孫瓚所獲得這一切成就,都是公孫瓚自己打拼出來的。因此,公孫瓚成為幽州的一方大佬之後,並沒有照顧自己的家族,隱隱的還有些打壓。
劉虞雖然是幽州刺史,但是,因為劉虞對北方異族懷柔的政策,使得幽州許多郡的太守並不是很服從劉虞。相反,對於抗擊北方異族的公孫瓚,他們更加看好。幽州十郡一屬國,劉虞掌控的只有四郡一屬國,另外的六郡都向公孫瓚靠攏。
特別是一些身處幽州邊境的太守,人家跟北方異族交戰數十年,仇恨早就結下了,劉虞跟北方異族示好,顯然沒有顧及他們的心情,人家會聽從劉虞的命令才怪了。
因此,公孫瓚不滿劉虞,劉虞同樣不滿公孫瓚。
幽州十郡一屬國,身為刺史的劉虞卻只能掌控四郡一屬國,劉虞心裡肯定會不舒服。
第三二五章 幽州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