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就曾說過一個問題,荊州到底是八個郡還是九個郡的問題。
漢武帝元封五年,設立荊州刺史部。轄七郡,分別為南陽郡、南郡、江夏郡、零陵郡、桂陽郡、武陵郡和長沙郡,七郡共轄縣一百一十七,治所漢壽。沒錯,這個漢壽城就是曹操給關羽所封爵位的領地。至此,在西漢時期荊州是轄七個郡這一點就沒有錯了。
那麼,很顯然,荊州到底有幾個郡的問題,是出在東漢之後的事情了。
除了南陽郡等七個郡之外,在東漢末、三國時期又出現了兩個新的郡名,分別為襄陽郡和章陵郡,此外也有說法章陵郡叫南鄉郡。
而事實上,襄陽郡和南鄉郡是在赤壁之戰後,曹操從南郡和南陽郡中分出襄陽郡和南鄉郡。如此一來,似乎就很明了,荊州應當是為九郡,其後又加入了襄陽郡和南鄉郡兩個郡。但是,問題又出現了,很多史書之中記載,劉表占據荊州的時候,是占據荊襄八郡,而非是九郡。而襄陽郡和南鄉郡是在劉表死後,赤壁之戰後曹操分割出來的。那荊襄八郡就不會存在,也應該是荊襄七郡,這又是什麼原因?
漢書劉表傳:初平元年。蒯越建議曰:「兵集眾附,南據江陵,北守襄陽,荊州八郡可傳檄而定。」李賢注引《漢官儀》曰:「荊州管長沙、零陵、桂陽、南陽、江夏、武陵、南郡、章陵等是也。」
這是史料里最早出現的章陵郡。
當過章陵太守的,有記載的有三人,按照時間順序為蒯越、黃射、趙儼。
按照水經注沔水注:光武即帝位,改為章陵縣,置園廟焉。魏黃初二年,更從今名,故義陽郡治也。以及三國郡縣表記載,寰宇記:魏文帝立義陽郡,治安昌,領安昌、平林、平氏、義陽、平春五縣。
這是章陵郡的範圍。
襄陽郡建安十三年立
《宋書州郡志》襄陽公相下雲:「魏武帝平荊州,分南郡編以北及南陽之山都立,屬荊州。魚豢雲,魏文帝立。」《晉書地理志》:「後漢獻帝建安十三年,魏武盡得荊州之地,分南郡以北立襄陽郡。」
那麼,從以上的情況就可以分析出原因,為何荊襄會存在爭議。
荊襄七郡、荊襄八郡、荊襄九郡其實都有道理,之所以會有爭議,而是因為時期的不同。西漢時期,設立荊州刺史部,荊州只有七個郡;而從東漢起,光武帝劉秀又增加了一個章陵郡,因此,劉表時期荊襄八郡也沒有錯;而到了東漢末赤壁之戰後,荊襄變成了九郡。有人覺得奇怪,劉表時期荊襄有八郡,曹操又分了兩個郡出來,不是變成了十個郡?
這個問題,其實也正好解決了為何會有章陵郡和南鄉郡兩個稱呼的原因。
很顯然,在赤壁之戰後,曹操將章陵郡改名為南鄉郡。以致於歷史記載存在錯漏,不知道南鄉郡的前身是章陵郡,是早就已經存在的郡治,故而,才會引發後來的荊襄到底有多少個郡的爭議了。
荊州是一個很特別的地方,可以說,三國的興起和結束,都是因為荊州而發生的。那麼,荊州到底有什麼好的?用諸葛亮的一句話來說,那就是「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朕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地,非其主不能守」。簡單的說,就是荊州是個交通要塞,同時也是發展經濟的中樞。
交通要塞還好說,有水利之便,而且因為荊州是通往天府之國益州的必經之路。當然,還有其他的地方也能通往益州,但是,那只能是少數人通往,若是要軍隊通往益州,就必須從荊州路過。益州和涼州、司隸等地被漢中連綿的山脈給阻隔,只要派遣一將死守山脈之間的關口,北面的司隸、涼州一帶的兵力根本打不進益州,也就是說,只能從荊州路過。當時赤壁之戰後,劉備占據了荊州的幾個郡,受到劉璋的邀請前往益州,而劉備隨後趁機吞併了劉璋的地盤。當時,若非是漢中太守張魯害怕自己也會步了劉璋的後路,從而打開關頭讓曹操進入漢中,曹操根本就插手不了益州的戰事。
所以說,荊州的地利位置是相當重要的。
至於經濟也好說,在當時海上絲綢之路已經開展,荊州一帶便是海商靠岸和出發的港口,有商人運轉,經濟又豈會發展不起來?
因此,荊州的重要性毋庸置疑。
正是因為荊州的問題,劉備和孫
第五七七章水鏡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