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琰(百度資料)
蔡琰蔡琰目錄 人物簡介 文學作品 人物傳記 人物點評 [編輯本段]人物簡介 蔡琰(173-?)原字昭姬(《後漢書、列女傳》注引《列女後傳》作昭姬),晉時避司馬昭諱,改字文姬,陳留圉人。(據譚正壁《中國文學家大詞典》,蔡琰生活的時代約在公元162至239年之間)是東漢末年大文學家蔡邕的女兒,三國時期著名女詩人、琴家。史書說她「博學而有才辨,又妙於音律。」父親蔡邕是曹操的摯友。 [編輯本段]文學作品 蔡琰是建安時代傑出的女詩人,她的作品,據《隋書·經籍志》著錄有一卷,載入《後漢書》本傳的有《悲憤詩》兩篇,一為五言體,一為楚辭體。這兩篇作品是蔡琰「感傷離亂,追懷悲憤」的產物。其中以五言體的尤為著名。此詩長達五百四十字,是我國文學史上第一篇女子創作的五言長篇敘事詩。它在我國詩歌發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清代詩人沈德潛評此詩說「段落分明,若斷若續,不碎不亂」;「激昂酸楚,讀去如驚蓬坐振,沙礫自飛,在東漢人中,力量最大」;「由情真,亦情深也。」楚辭體的《悲憤詩》共三十八句,題材內容與五言一首大致相同,但情節上有同蔡琰生平不盡相符之處,後代有人疑為偽作。五言體《悲憤詩》歷來也有真偽之爭,比如,蘇軾和閻若璩等都曾對此產生過懷疑(參見蘇軾《仇池筆記·擬作》和閻若璩《尚書古今疏正》卷五十下,以及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卷一。)但一般認為,這兩首《悲憤詩》大致可以確定是她的作品的。 另有琴曲歌辭《胡笳十八拍》,載於宋代郭茂倩《樂府詩集》和朱熹《楚席後語》,同樣是敘述她自身的經歷,相傳也是她的作品。但由於不見於《後漢書·本傳》而且體裁和一般漢、魏作品不同,一般認為它最不可信,疑為後人偽托或該作。胡笳曲出自匈奴,本來是以胡笳演奏的,後來被改變成琴曲。根據前人考證,在中唐以前,《胡笳十八拍》只有琴調,而無歌辭。與杜甫同時代的詩人李頎《聽董大彈胡笳弄兼寄語房給事》詩寫道:「蔡女昔造胡笳聲,一彈一十有八拍。胡人落淚沾邊草,漢使斷腸對歸客。」蔡琰身世和遭遇很容易引起後世詩人們的同情,這恐怕也擬托作品之所以產生的重要原因。五十年代末,郭沫若曾經反覆辨證,先後寫了六篇談她《胡笳十八拍》的專論,認為並非偽托之作。但多數學者仍然認定不是她所作(參見《文學遺產》編輯部編《胡笳十八拍論集》)。 [編輯本段]人物傳記 蔡文姬16歲時嫁給衛仲道,衛家當時是河東世族,衛仲道更是出色的大學子,夫婦兩人恩愛非常,可惜好景不長,不到一年,衛仲道便因咯血而死。蔡文姬不曾生下一兒半女,衛家的人又嫌她剋死了丈夫,當時才高氣傲的蔡文姬不顧父親的反對,毅然回到娘家。後父親死於獄中,文姬被匈奴掠去,這年她才二十三歲,被左賢王納為王妃,居南匈奴12年,並育有二子,此間她還學會了吹奏「胡笳」及一些異族的語言。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感念好友蔡邕之交情,得知文姬流落南匈奴,立即派周近做使者,攜帶黃金千兩,白壁一雙,把她贖了回來。這年她三十五歲,在曹操的安排下,嫁給田校尉董祀,就在這年爆發了著名的「赤壁之戰。」 蔡文姬嫁給董祀,起初的夫妻生活並不十分和諧。蔡文姬飽經離亂憂傷,時常神思恍惚;而董祀正值鼎盛年華,生得一表人才,通書史,諳音律,自視甚高,對於蔡文姬自然有些不足之感,然而迫於丞相的授意,只好接納了她,在婚後第二年,董祀犯罪當死,她顧不得嫌隙,蓬首跳足地來到曹操的丞相府求情。曹操念及昔日與蔡邕的交情,又想到蔡文姬悲慘的身世,倘若處死董祀,文姬勢難自存,於是寬宥了董祀。 從此以後,董祀感念妻子之恩德,對蔡文姬重新評估,夫妻雙雙也看透了世事,溯洛水而上,居在風景秀麗,林木繁茂的山麓。若干年以後,曹操狩獵經過這裡,還曾經前去探視。蔡文姬和董祀生有一兒一女,女兒嫁給了司馬懿的兒子司馬師為妻。 文姬一生三嫁,命運坎坷,丁廙在《蔡伯喈女賦》描述了她的婚姻: 伊大宗之令女,稟神惠之自然; 在華年之二八,披鄧林之矅鮮。 明六列之尚致,服女史之語言; 參過庭之明訓,才朗悟而通雲。 當三春之嘉月,時將歸於所天; 曳丹羅之輕裳,戴金翠之華鈿。 羨榮跟之所茂,哀寒霜之已繁; 豈偕老
蔡琰(百度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