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來如此。……,你說你這亭中原有民口千餘,我等來時,在路上見田野無人,道上少人跡,里中不聞雞犬之聲,卻不像是有千餘民口的樣子啊。」
「現在確實沒有千餘民口了,縣裡前天才下檄文,令鄉中算民,小人算了一下本亭現存的民口,男女老弱加在一處不到五百口。」
「算民」,即普查人口。漢制,八月算民。每年八月都要普查一下人口。荀貞當年在繁陽亭和西鄉時都做過這項工作。現下冀州初定,又適逢八月,更是要普查人口了。
「不到五百?餘下的呢?都亡在亂中了?」
儘管有心理準備,荀貞還是大吃一驚。千餘民口只存不到五百,兩不存一。「十室五空」只是個形容詞,如果現實真的是這樣,只怕誰也接受不來。
「倒也不是,有的離鄉背井投奔別地的親眷了,有的被縣君召去縣裡,當了郡兵,有的則是活不下去,賣身給了郡中縣裡的大戶。」兵災一起,最苦的是貧苦百姓,本就食不果腹,再被黃巾、盜賊,乃至官兵一再掠奪,除了餓死、從賊或從兵,就只有賣身求活一途了。
別說尋常的百姓,便是這個叫文非的亭長和那個亭父,名義上算是朝廷的吏員,由縣中給發食祿,可眼下卻也是俱皆衣衫襤褸,黃瘦羸弱,面帶飢sè。聽文非說話,有時都聽不大清楚,明顯是餓得了,中氣不足。荀貞搖了搖頭,負手仰望暮空,心道:「『蒼天已死,黃天當立』。張角起事的初衷是想建立一個太平世界,結果卻事與願違,半年兵災,百姓越發難活了。」
頂著典韋的目光,文非畏縮地待在荀貞身前,儘管害怕,卻始終不提告辭。荀貞心知他的目的,暗嘆了口氣,叫來宣康,吩咐說道:「取些錢給文君,當是我等今夜住宿之資。」
宣康轉身待去取錢,卻聽到文非說道:「貴人臨鄙亭,小人豈敢收錢?」眼神遊移,往荀貞等的坐騎邊兒上看。
荀貞笑道:「文君有什麼話想說?請儘管講來。」
「錢,小人是萬萬不敢收的,貴人若真憐憫小人等,只求賜些米糧。」
「米糧?這秋收不是剛過麼?怎麼……?」
關閉<廣告>
八月底,秋收剛過,按理不是缺糧的時候,荀貞起初見文非與那亭父面有飢sè,只以為是縣中發給的糧少,現下聞文非此言,寧要米糧不要錢,卻似竟是已揭不開鍋了!
文非愁眉苦臉地說道:「秋收是剛過,可壓根就沒有收多少糧食上來。黃巾是從二月起開始生亂的,一亂就亂到了現在,耽誤了種,縣鄉又連遭黃巾、盜賊之襲,縣中、民家往年存留下來的那點糧食也幾乎全被搶掠走了,好容易皇甫將軍斬殺了張角,黃巾、盜賊紛紛聞風逃遁,我縣才得以組織人手收割秋糧,可卻也收穫寥寥,不怕貴人笑話,小人已餓了兩天了。」
百姓無糧餬口,縣中缺糧發俸。
從軍以來,荀貞為避免擾亂百姓,除了必須的以外很少進城,也很少去鄉里,他料到了民間會缺糧,卻沒料到已經糟糕到這樣的程度。他默然了片刻,說道:「叔業,去取些米糧。」
宣康應諾,去到馬邊兒,從剛從馬上取下來的隨行所帶之乾糧袋裡取了些米糧出來,用個小袋子盛著,遞給了文非。文非千恩萬謝,只差跪拜磕頭了,小心翼翼地捧著這一袋米糧,就好像捧著什麼價值連城的珠寶,歡天喜地地告辭回去前院了。
葛亭在洨水北岸,渡過洨水向西南去,二三十里外便是常山國的國都元氏縣,挨著國都的地方已經困苦至此,別的地方可想而知。荀貞心道:「每逢大亂災年,史書常記『易子相食』,只希望這種人間慘劇不要出現得太早。」這天下之亂亂得還在後邊,黃巾之亂只是個起頭,人吃人的慘劇早晚會出現,荀貞對此亦無能為力,只能希望這種慘劇能出現得晚一點。
當晚,荀貞等在葛亭住宿了一夜,次ri一早接著趕往真定。
又行了數十里,傍晚時分到了真定城外。
冀州初定,大股的黃巾雖然沒有了,或被殲滅,或者西逃,然而小股的盜賊、游寇卻還有不少,時常劫道傷人,或者出沒在城池的四周,伺機入城搶掠。荀貞等披甲帶劍地趕路便是因此,亦因此
4 邯鄲陌上九月秋(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