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仲秋,天已轉涼,緣河而上,沿途風景秀麗。
巨鹿、常山、趙國一帶臨山多水,林木茂盛,巨鹿郡之得名便是由此而來,「鹿,林之大者也」。洨水兩岸田野肥沃,林木蔥蔥,向西邊遠眺,隱可見蒼山橫亘。這山便是八百里太行。
方獲大勝,心情舒暢,荀貞諸人馬蹄輕疾,未到午時,已行二十餘里。
因為黃巾之亂的緣故,肥沃的田野上少見農人,路經的鄉、里亦多人煙稀少,行在官道上,許久不見一個人蹤。常山國有十三城,戶近十萬,口六十餘萬,遠多於趙國。荀貞目睹這番戰後凋敝的景象,不覺慨嘆,說道:「常山是冀州的大郡,在黃巾起事前有民口六十萬,而今卻十室五空,我等所經過的諸鄉、亭、里很多都是空蕩蕩的,只見老弱,不見青壯,有的甚至連一個人影都沒有,唯見雜草生室,狐兔出沒。唉,常山如此,不知趙國又是怎樣呢?」
黃巾起事前,趙國有人口不到二十萬,經過此番大亂,不知能剩下十萬人不能?
荀攸嘆道:「不算死在亂中的無辜百姓,只廣宗、下曲陽兩役,死傷、被俘的黃巾就近三十萬。常山挨臨巨鹿,受賊害甚重,經此大亂,怎能不民口凋零?」
沿河行四五十里,暮sè至,荀貞等就近找了個亭舍借宿。
這個亭應該是個大亭,亭舍不小,占地甚廣,但亭里卻只有兩個人,一個亭長,一個亭父。亭長是個矮個男子,約有四十多歲,亭父是個老者,白髮蒼蒼,沒六十也得五十多了。
荀貞此次算是「微服私訪」,故而沒有取出印綬,只說是去真定訪友的。
這亭長見他們雖衣衫簡樸,然皆披甲帶劍,胯下良駒,領頭的荀貞氣度不凡,從行的荀攸、辛璦、典韋等亦各不類常人,知定是貴人,便就親自帶著他們來到後院舍中,安排住下。
自從繁陽亭長的職位上獲得升遷以來,荀貞很少在亭舍里住宿過了,儘管此亭非彼亭,但普天下的亭舍建築格局都差不多,因此一入亭中,倒是頗有點故地重遊的感覺,覺得處處皆很親切。馬匹、行禮諸物自有原中卿、左伯侯等照管、放置,他卸下衣甲,從室內出來,見這亭長仍候在院中,便招手示意他近前,笑問道:「請教足下貴姓高名?」
「小人姓文,賤名非。」
「我見你這亭舍頗大,緣何亭中只有你們二人?求盜呢?沒有別的亭卒麼?」
「君有所不知,本亭名叫葛亭,是周近最大的一個亭,下轄九里,民口千餘,故亭舍占地略廣,本來亭中除了小人與亭父,另有求盜一人,亭卒六人,只是如今卻只剩下小人與亭父了。」
「噢?求盜和亭卒呢?」
「年初黃巾賊亂,本亭的求盜李某信奉黃巾,帶了三個亭卒投賊去了,先跟著本地一個黃巾渠帥打下了平棘,接著聽說又去了巨鹿,投到了張角麾下,月前皇甫將軍擊克廣宗,傳聞斬獲百萬,這李某和那三個亭卒至今不見他們歸來,想來都是已經喪命陣中了。」
荀貞心道:「卻原來是投黃巾去了。」
他聽見腳步聲響,扭臉見是荀攸、辛璦、典韋走近。荀攸聽到了他與這個叫文非的亭長的交談,笑道:「哪裡有斬獲百萬?若是斬獲百萬,恐怕冀州都要為之一空了。」
典韋沒有卸甲,提著雙鐵戟,立在了荀貞的身後,上下打量文非。文非身材矮小,仰臉看向膀大腰圓、魁偉雄壯的典韋,只覺此人身上殺氣凜冽,不敢與他對視,下意識地退後了一步。
典韋從荀貞征戰,每戰常為先鋒,殺人何止百數,殺的人多了,殺氣自就盛了。
文非訕笑著說道:「是,是,鄉野愚夫無知,傳言不免誇大。」有心想試探一下荀貞等的底細,話到嘴邊,卻終未能出口。典韋身上有殺氣,荀貞身上也有殺氣,他和這個文非說話的時候雖然和顏悅sè,可文非卻覺得他就像是一柄鞘中的利劍,好像隨時會出鞘傷人似的。
「你說亭中原有六個亭卒,三個跟著求盜投了黃巾,還有三個呢?」
「唉,黃巾這一作亂,地方上就不安寧,不但有黃巾,還起了許多盜賊,鬧得鄉野不安。小人這亭中先後受過三次盜賊的圍攻,那三個亭卒兩個死在了賊中,一個逃跑不幹了
4 邯鄲陌上九月秋(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