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丘大捷!
這個消息對於如今的魏國來說,無異於喜從天降,在文聘破營的當晚,消息就馬不停蹄地傳出,傳到東郡濮陽,傳到正迅速率軍南渡黃河的曹操手中,令其大喜過望。他為了抓住這個好機會提振士氣,還當場允諾加封文聘為平南將軍,可謂跳了三級。
一時間魏國大軍士氣逐漸復甦,鬥志在各種手段的刺激下,漸漸重燃!
與此同時,還有一人也得到了消息,雖然同樣感到開心,卻也有些按耐不住,那就是屯駐在酸棗的于禁。
于禁跟隨曹操多年,南征北戰,大小戰功無數,其軍事能力是毋庸置疑的,不然以曹操那等用人眼光,焉能看上他!
歷史上,于禁一生都可謂兢兢業業,才華橫溢,幾乎就沒有敗過,唯獨在最後救援樊城時,遭到關羽水淹,晚節不保。
當時,曹仁派時任左將軍于禁、立義將軍龐德等人駐守樊城之北。八月,天降大雨,漢水泛濫,平地水深數丈,于禁等開路兵馬中計,都被大水所淹,所以于禁和將領們只能登到高處避水,隨後關羽乘大船前來進攻,于禁無處可退,選擇了投降,而龐德選擇了死。
事實上,正史中並沒有所謂的龐德受到于禁嫉妒。
于禁當時只是有些疑慮,認為龐德舊日的兄長、故主馬超在蜀漢效力,擔心其不全心作戰罷了。後來龐德拼力死戰。並用箭矢射中關羽後,就已經不存在間隙。至於遭到水淹,完全與所謂的嫉妒無關。
此役之後。于禁聲名敗壞,多年後被放歸魏國,還遭到曹丕羞辱,如果真有那麼精彩的嫉妒一段,史冊是絕對不介意記錄上去的!
因此其晚節不保的原因,完全在於他最終選擇的是投降,而龐德的死則更成為鮮明的對比。
可若是換個角度看。當時步入中老年的于禁,只是做了個選擇而已。況且那個投降還不是投誠,只是接受關押的命運。此後先是被關羽囚禁,輾轉之下又被吳國囚禁,直至兩年後被孫權送歸魏國。其從始至終都沒有倒戈。
因此,此役最多說明,于禁是在失去抵抗能力後,不願意帶著麾下弟兄一起死,因而選擇放棄抵抗,或許可以稱其不夠剛烈,或許可以說他不想死,可也遠沒有傳言那麼不堪!
甚至於,其還有可能是忍辱負重。期待曹魏能救他脫困,再展雄風呢?
如果孫權將其送歸魏國後,曹丕再度啟用他。他又用自己的能力,一雪前辱呢?那是否又是完全不一樣的結果?
所謂時也!命也!
于禁沒有那樣的機會,歸國後曹操已死,他遭到曹丕羞辱,最終忿忿而終,一世英名就此毀於一旦!
可即便是這樣。在任何史冊上,于禁皆是位居魏國良將之林。與張遼、張合、徐晃、樂進等人並列,堪為五子良將,其人死後,曹丕還讓其子繼承了爵位,連其本人也追溢厲候!
這些足可證明,于禁本身其實根本沒什麼大過,功勞也絕對巨大,曹丕羞辱他,當是出於個性使然,誰還沒做過打擊別人的事?
不然,曹丕難道真還傻了不成,魏國文武也全都傻了,對沒什麼能力功勞,還名節不保的將軍,也這般厚待與尊重,讓人效仿?
古時追溢死去大臣的名爵,本身就是為了紀念,為了尊重,為了使生者效仿這個死去的人!
此時,屯駐酸棗的于禁,就展現了他的果斷和魄力。
文聘本是其副將,歸其轄制,如今取得封丘大捷,向其稟報,並言兵力不足,難以盡全功,他哪還能坐得住。
因為酸棗距離封丘很近,大捷當夜過去的黎明時分,他就得到文聘捷報,不敢耽擱,匆忙點齊三萬曹軍起行,他本人還親自率騎兵為前部,奮力追逐,只求支援文聘,趁勢擊破王旭兵馬。
午後時分,于禁率領的騎兵前部,已是追至陰溝以北三里外,眼見前方地勢崎嶇,處于謹慎起見,他停下了腳步。
「哨騎何在?前方乃是何地?
「回稟將軍,前方名叫陰溝,地勢險隘,只有一條山路通行!」
聞言,于禁頓時皺緊眉頭:「文將軍兵馬呢?」
「剛才有人傳訊回來,言其兵馬已經追著楚國大軍經過陰溝,繼續往開封方向奔去,不過楚**士似乎已逐
第七百七十九章 于禁的無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