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頭上堆積的屍體越來也多,鮮血流成了河。夏侯淵親自上陣,那邊張飛迎上夏侯淵,二人大戰的不分勝負。這邊士兵衝擊著狹窄的北門,關羽輪一大刀,三四個士兵就倒在了血泊中,其他士兵皆嚇的不敢往前。
郯縣在曹仁大軍的進攻下已經岌岌可危,于禁領兵趕到城外,卻按兵不動起來。于禁被張飛等人狠狠的傷了一次,他哪裡肯幫郯縣?在戰場外尋找了半天不見陶應的蹤影,于禁又領兵朝下邳而去,一路上問了許多的傷兵,才知道陶應果然是往下邳而去了。
聽聞陶應沒死,于禁這才放心下來。于禁領兵一直快到下邳國界才遇到一隊前鋒人馬,領頭的正是率領騎兵的陶應三弟趙雲,趙雲領著一千騎兵朝郯縣而來,一千多騎兵,那場面十分壯觀,馬蹄踏地,地都仿佛如地震一般!
望見前面突然來了數千大軍,趙雲忙讓兵馬停了下來。兩支兵馬越來越近,大軍過後的道路上揚起一陣陣風沙,乾燥的泥土讓大家皆咳嗽不已。
灰塵散去,于禁已經出現在了趙雲身邊。望見大家都穿著徐州的鎧甲,他們知道遇到的是自己人。但是而眼前的人趙雲卻從來沒見過,於是趙雲只能稽首問道:「前方將軍,你們是哪裡的兵馬?」
于禁望著趙子龍,趙子龍一身銀色的鎧甲,坐下一匹白馬,手中一支長槍,身材魁梧容貌甚美,心中嘖嘖稱奇。
「于禁於文則,敢問將軍是?」
「常山趙子龍!將軍可是於元帥?」
一提到趙子龍,于禁先是稽首。他在大牢裡時,就聽自己身邊的人講過,陶應在武原與徐盛和趙雲三個人結為了異性兄弟。而趙雲便字子龍,又常稱自己為常山趙子龍!
見趙雲身邊並沒有陶應,于禁忙問道:「趙將軍可曾見到主公?」
趙雲忙下馬點頭道:「元帥,我大哥已經安全回了下邳。現在他督中軍已經往郯縣趕來,我大哥讓我領先鋒人馬前來營救元帥!」
「如此甚好,主公無事,我便放心了!」
于禁忙下馬將趙雲扶了起來,這些年輕人都沒有多少作戰經驗,于禁望著趙雲,心中有些犯難,他不知道該不該繼續回郯縣。
在邊界駐紮兩日,陶應這才與李典一同領兵抵達東海郡。陶應見到于禁,見于禁沒受大傷時,心中甭提有多開心了,這次真是有驚無險了!
天剛中午,七月中旬的天原本很毒辣,但是這一天卻有些陰沉沉的,陣陣涼風吹來,讓人好不愜意。
陶應就這樣在一片剛收割完的麥地里握著于禁的手一臉驚喜地說道:「文則無礙,我心甚安!」
于禁則突然跪在地上道:「主公大恩,末將雖死難報!」
將于禁扶起來,陶應沒有責罰他,反而繼續用他為帥。這次更是將五萬兵馬的指揮權交給了他。古人若打了敗仗,影響士氣,那可是要推出去斬首的,當年張頜與高覽二人就是因為打了敗仗怕袁紹責罰便乾脆投降了曹操。
但是陶應卻覺得打敗仗就是打了敗仗,他就是要做那永不言敗的小強,也像李鴻章一樣,屢敗屢戰!
聽聞陶應又任自己為元帥,于禁忙跪在地上說道:「主公,末將無德無才,況又戰敗在了郯縣,我……」
「上次戰敗不怪你,咱們軍中武將少,可用兵馬又少,因此戰敗。將軍在數萬大軍之中又殺了出來,此正是將軍之能也!」
陶應將于禁扶起來,又將三軍虎符交給了他,接過來虎符,于禁感激涕零地跪在地上發誓道:「于禁這次定不會辱主公使命!」
陶應扶他起來說道:「於元帥,咱們軍中大將不多,但是驍將不少,我三弟要多加重用,他雖年輕,但是卻有萬夫不當之勇!我二弟,武藝隨不如我三弟,然我二弟略有智謀,將來他能擋一面之用!還有李典,他雖只有二十歲,但是他不喜爭功,又頗能聚集士兵為他效命,所以元帥可要好好用他們三人!」
于禁點了點頭,論指揮打仗,似乎自己存在完全就是個累贅!先是在彭城之戰,自己差點慘死在于禁手上,爾後自己又坐鎮中軍指揮對抗曹仁,結果讓于禁打前鋒,人家正與夏侯淵大戰呢,自己左右兩軍都被曹仁與樂進二人擊敗了。
更為可恥的事情是在這等關鍵的時候,陶應居然逃跑了……陶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