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王臉色也是一沉,宮斗之爭多不勝數,趙飛燕姐妹前世就是典範,李王懲治了一番步練師,倒是這幾年沒有發生過類似的事情,但隨著人數的增加,難免會出現明爭暗鬥。
不過這個人的也對,伏壽為後,他本就沒有爭權奪利的心思,最重要的是她的外戚集團幾乎空白,就算被人暗算,自己只要堅定的站在她身後,支持她,想來也沒人敢起么蛾子。
最重要的是三昭,李師師稍長,但他本就與世無爭,從無怨言,任勞任怨,若為三昭,本該是最弱勢的,但有甄宓為她撐腰,誰都不敢得罪吧。
而趙無雙也不錯,她出生低賤,本就有些自卑,只要李王時不時給她希望,她就不會亂來,所以李王看似才想到一後三昭,其實他是早有計較了。
凝眉道:「你叫楊堅吧,我記得你參加了科舉,三輪下來都是榜首,最後殿試卻因為我出征虎牢而落下,既然你已經在我王府任職,今天且考考你,可敢應下?」
沒有提獎勵和懲罰,李王對楊堅有信心,這個舉動在將士們看來是多此一舉,可李王必須要這個舉動,才能讓他的才能展現,封住幽幽之口,為他協助王守仁開展法制改革打下基礎。
「好,煩請大王指。」楊堅不卑不亢,光是氣勢就讓好些梟雄為之側目,其中就有朱元璋和曹操。
李王默默頭:「科舉改革,是我和張叔大共同定下,由李思、諸葛瑾等人共同完善,耗時四年才得以投入,你既然也參與其中,就目前的科舉改革,作個明吧。」
楊堅抱拳一步,想也不想道:「秦以前採用「世卿世祿」和「軍功爵制」。西周採用「天子分封天下」的慣例,天下由天子、諸侯、卿、士分級管理,按血統世襲。漢朝的察舉制度,則由官員在民間推薦。」
著稍有停頓,繼續道:「三種選用制度弊端尤見,難以確保一流人才徹底得到賞識。而科舉制的施行,極大程度保證了公平和公正;並大王摒棄士族寒門的嫌隙,著一提拔,沒有門第之分,至少將人才的流失量縮減了九層。」
張居正等人暗暗頭,甚至李思都為之側目,此人的政治嗅覺不在滿堂文武之下。
「科舉制加強了中央統一選拔人才,增強了集權統治,為掌控天下風向,成為了最根本的台階,他對政治的影響註定的深遠的,只是仍有瑕疵,還需逐步完善。」
李王一愣:「瑕疵?比如。」
楊堅頭道:「如今科舉制才興幾年,又值士族打壓風波尚存,參與科舉的大多都是寒門子弟,舞弊現象得到控制,雖然大王定下貢院三年一換的制度,但也難免日久天長後,官員受不住利益,徇私枉法,這兩乃是根本,只要能杜絕,便能沿用千年!」
李王心頭一凜,楊堅確實不錯,至少科舉制確實在隋朝後,沿用了千年之久......
朗聲道:「諸位覺得如何?」
張居正率先表態:「不世出的人才,恭喜大王,又添一位良才。」
李王哈哈大笑,轉頭道:「如此才能不能埋沒,如今貢院有諸多良才,若楊堅你進入其中,反而受其所制,難以施展手腳,這樣吧,你暫時在王守仁帳下任從事,等我一切塵埃落定,再商議調配,如何。」
楊堅似乎沒有什麼喜悅,抱拳道:「為大王分憂,何處都可去得,但有所需,在所不辭。」
李王欣慰的頭,連連叫好,轉身道:「李思的提議就先如此決定,由伏壽為後,三昭輔佐,同享福澤,為我王府後宮安定作貢獻。」
木已成舟,文武將士各懷心事,也就沒有忤逆李王。
李王離去後,滿堂將士頓時朝外面走去,只是除了諸葛瑾等人匆匆離去,其餘人分派系抱攏,眉頭都松不開。
李王回返內院,第一個找的就是甄宓,草草將早晨所商議的事情敘述了一遍。
「宓兒,可有憤懣?」
甄宓側躺在李王懷中:「怎會,依稀記得那一日宓兒才1歲,大王也才二十出頭,我受困,大王救,那一刻我就便在想,我的夫君一定是大王這樣天立地的男兒,時光荏苒,七年轉瞬即逝,我們的想兒也有五歲出頭了。」
李王低聲吻在額頭,甄宓也二十了,更顯得成熟莊重,只是自己不願意她們被外戚勾連,成為謀權奪
第五百一十七章定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