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2章 番外千年帝國(真.大結局)
「原來這就是熒惑守心,朕算是看明白了。朕登基至今,三十一年。這一幕天象,卻是與三十二年前懷帝被袁術逼迫時,一般相似。有些時候,天命還真是不能不信啊。」
劉備在諸葛亮的解說下,完成了觀星之後,感覺整個人的精氣神又被抽走了一些。
不過倒是變得更加釋然、似乎什麼都放得下了。精神變差的同時,心態反而在好轉。
他揮揮手,示意左右宮女全部退下,只留下李素和諸葛亮二人在附近。
李素勸他外面太涼,劉備就讓人拿來一圈火盆和屏風,但拒絕回屋。他就要這麼仰面躺著看著星空,問幾個這些年來始終沒想明白的疑惑。
「賢弟不必擔心朕的身體,朕本就是憂傷過度,不是風寒之疾,這點涼還不礙事。朕也沒幾天了,有些問題,還是想問問,心裡好有個數。
朕知道賢弟平日肯定是有所忌諱,畏懼人君之猜忌,不肯盡言,如今,當全無顧忌才是,這兒四下空曠,連宮女宦官都沒有,出弟之口,入朕之耳。」
李素:「臣從無顧忌,陛下不必多心。」
劉備微微點點頭:「那你說說,大漢真的能歷數無疆麼?殿興有福,真的是亘古不變的真理麼?能管得萬萬年?」
李素有些話是不能說的,便避重就輕:「大漢已經四百餘年,雖經波折,終得板蕩。未來數百年後,要說再無波折,那是不可能的。但大漢總會以各種方式解決困局,變革制度、與時俱進存在下去。漢族在,大漢自然在。
至於殿興有福,臣只是總結天道人理、天心人意之向背,不敢說臣一家之言能管萬萬年。」
劉備一擺手:「到這時候了,還講什麼禮儀忌諱,朕就直接問重點:你說說這殿興有福,到底是何道理?人心人性,會合為暗合殿興有福?別給朕說什麼以史為鑑、舉古人例子以佐證,朕要聽的是人性至理。」
劉備這是拋開事實、想談心理學層面的推理了,只是他沒有接觸過心理學,也不知道那些術語。但劉備知道,只有這方面的答案,能讓他安心撒手。
李素也知道,不給點真正高屋建瓴、完全乾貨的唯物哲學分析,是混不過去了。好在劉備現在這個樣子,就讓他安安心心吧。
至於答案,其實李素確實是有——他前世讀書學那些政治歷史哲學,剖析包括殿興有福在內的各種正統論的底層原理、用唯物史觀來解讀,那都是做過的。
來到這個世界三十多年,因為要靠這個吃飯,李素自己還深入解讀、加工、冥思,進行深入淺出的本土化改造。
所以這一切,他想得非常透徹,這是立身之本。
李素靈台空明,全盤整理了思路後,冷靜肅然地說:「必要要聽天心人意的原理,那臣今天也不說那些大詞了。殿興有福,可以換個說法,叫『歷史前進的必然性與曲折性』。
上古原始,中古分封,當今郡縣,天下熙熙攘攘,數千年來,總會前進,讓細民更得自主、君父盤剝降低。至於每每土地兼併後、軍閥混戰、重新均貧富,皆此類也。此即所謂歷史必然前進。
但人皆有模仿之心、逐利之心。所謂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也。看到別人成功了,沒成功的會甘心麼?必然不會,所以膽小者會跟隨,膽大者會另起爐灶自立模仿。
故而每次有更迭制度的劃時代推進,最後首推者都不得好死,不能穩定地親見其長久利益。
秦始皇首設郡縣,為皇帝,天下遺老舊貴就會想:這都行,為什麼不是我?
天下苦秦久矣,陳涉初舉反秦、揭竿為旗。則武臣、韓廣接踵其後,皆以為『陳涉王,孤亦得王』。
所以凡改變歷史走向者,躁進則時機尚未成熟、為前代反撲所殺,即使不躁進,只要他是第一個動手、還暫時成功了的。那模仿者也會瓜分之。
所以無論是動手時機快了還是剛好,最後都不免一死。因為他們的行為,會讓天下野心家覺得『這事兒能模仿,我也行』。
而歷史最厭惡的,就是被簡單模仿重複,能被模仿的階段,是歷史的快速混亂疊代階段,不可能是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