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三更,這是第一更,因為寫到了一個小高*潮的地方,感覺自己興奮有點收不住所以乾脆一直寫下去——吾給力了,汝等是不是應該更給力一些啊?那些推薦票收藏點擊啥的都不要藏著掖著啦哈哈~)
宴過三巡,酒至酣處,也不知道是酒壯人膽,還是早有定計,董卓鏗鏘一聲將那酒碗重重置於方桌上,發出異響一下子震住了熱鬧嘈雜的宴會場,吸引過在座諸位注意力,待全場目光和關注焦點都放到了他身上,口中便沉聲說道:「如今天下亂象,非大能力者不可定乾坤,然當今天子少不更事,不足以奉宗廟、鎮社稷,卓不才,卻思慕前賢,仰伊尹、霍光故事,觀陳留王協聰慧曉事、機敏過人,卓欲更立陳留王,諸位大人以為何如?」
此言一出,滿堂皆驚,就是呂布明知道會是這件事,聽到這裡還是不禁佩服這董卓的膽量。
什麼叫搬弄是非?這就叫搬弄是非;什麼叫大逆不道?這就叫大逆不道,這董卓也可謂想人所不敢想、能人所不能為了。
這個時代里,皇權無疑是最為震懾人心的,皇帝總是給人一種高高在上的感覺,即便是再懦弱無能的皇帝,其地位和權勢,也不應該是一個臣子所能夠撼動的,然而他居然如此平靜說出自己想要換一個皇帝這樣的話來,不知該說他好膽還是什麼,但肯定不會是愚蠢,因為他明顯是有備而來。
當然了,董卓所說的那伊尹、霍光是確有其事,但那情況和現在怎麼能夠相同呢?
所以和大家震驚同樣意料之中的是,這件事情註定不會那麼平靜,朝臣文武們經過了初始的震驚、困惑和疑懼等之後,紛紛反應過來,這才知道今天董卓之所以宴請滿朝文武,原來還是抱著這樣的目的。
他這是想要幹什麼,伊尹、霍光那是什麼樣的人物,他們又是幹了什麼樣的事情,今日這董卓所言,說什麼要學行那二人之事,豈不就是說他要以一個外臣身份擅行廢立之事?
當今天子,乃是先帝漢靈帝劉宏長子亦是嫡長子劉辯,五月才登基,如今不過在位才四個月的時間,說起來如今天下不穩,卻不是小皇帝之過錯,乃是前面就有的遺留,當然先帝已不再,也不好追究什麼責任,難道就該將這一切強加在小皇帝頭上?
一國之君一國之君,作為表率作用劉辯年紀還小,但平常卻沒有什麼德行的虧損,更可以說是平待群臣,而且更關鍵的是現在劉辯還小,雖然十五歲也算半成年了,但在治國之道上顯然還是會以學習和吸收為主,這樣對於那些有志於重振社稷的大臣們來說正好是可以發揮的餘地,就像是一張白紙,盡可以在上面揮灑自己筆墨,塑造出一個千古明君也未嘗不可,儘管這未免有些所思甚大,但就是這樣一個小皇帝,怎麼能夠任由董卓說廢就廢?
而且如今天下本來就動盪未安,這種時候朝廷更應該以穩守為主,貿然行百年難一遇的廢立之事,會將矛盾推之可怕的激化地步,到時候又應該怎麼收場?
所有這些疑問都必須得到答案和解決,而現在既然董卓說出來了,那麼自然必須接受質疑。
於是,終於有第一個人同樣意料之中地忍不住站出來,說道:「昔年,商帝太甲既立不明,昌邑王劉賀罪過千餘,故才有伊尹、霍光廢立之事。今上方正登基而富於春秋,且行無失德,非前事可比也……」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當年那伊尹和霍光擅行廢立之事,都是有其原因的,這裡面也有兩個典故,一個就是商湯的孫子太甲即位,因為不遵守商湯定下來的規矩、橫行無道,於是輔佐大臣伊尹將其流放到了桐宮,令其悔過和重新學習湯的法令,三年後才迎回太甲復位;另一個則是說西漢時候輔政大臣霍光因為眼見當時任皇帝的昌邑王劉賀不行為君之道、不識禮數不遵祖制是為昏君,所以才將其廢黜,而後迎回了漢武帝曾孫、戾太子劉據之孫劉病已,是為漢宣帝劉詢。
然後又說道如今天子也就是劉辯才剛即位,正值年少春秋鼎盛,日子長著光陰多著呢,而且這劉辯雖不似陳留王劉協那麼聰慧,但至少人家沒犯什麼大錯,一般這種即位皇帝只要沒有犯大錯那就是最大的功勞,這怎麼是以前伊尹、霍光的事情可以比的呢?
言者何人?乃是先帝平黃巾時北中郎將、如今之尚書盧植盧子干。
董卓一看此
第三十五章、廢帝之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