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過留聲,可人過,卻未必留名。
就算將這名字僥倖留下了,可史書上的寥寥幾筆,哪裡能寫得盡一些「英雄人物」絢爛的一生!
後世提起三國,往往想到的是魏、蜀!
這是因為《三國志》是以魏為本,《三國演義》是以蜀漢為主角。
似乎…吳國,像是一個小透明一樣。
事實上,蜀亡於魏,魏又被晉所篡,明明吳國才是三國中活到最後的那個。
可又有幾人在意呢?
《三國志》大抵是可信的。
這是因為《三國志》的作者陳壽是個靠譜的人。
且,他本是三國時期的蜀人,後來去了晉國,許多事情都是親身經歷的。
不過,在涉及到「吳」國的歷史,陳壽並沒有切身經歷,他大多採用的是吳國官方編纂的《吳書》的觀點。
而《吳書》的作者是孫權手下的重臣——韋昭!
那麼?韋昭,或者說《吳書》又代表的是誰的立場?
一些有損於「孫權大帝」的歷史真相;
一些鬼蜮伎倆,陰謀算計;
他敢寫麼?
《吳書》中敢留下來麼?
這也是為何,在孫策遇刺這件事兒上,《三國志》、《後漢書》、《江表傳》、《資治通鑑》有許多種不同的說法。
簡單點說,就是吳郡太守許貢被孫策殺了,然後許貢的門人要報仇。
《江表傳》與《資治通鑑》中記載,是孫策帶著侍衛出門,因為馬快,落了單,突然遇到了許貢的三個門客,殺了孫策。
其實…這中間疑點眾多。
首先是許貢已經死三年了;
其次孫策是因為等糧草,所以才突然停下來,去狩獵的,這是突然事件,且許貢的三個門客根本就不知道孫策會落單,沒理由提前埋伏。
這中間要說沒有內鬼?
怎麼可能?
而在《三國志》中,講述是許貢的兒子參與了刺殺,是早有預謀的,不止是三個門客。
《後漢書》中更是明確寫出,是其小兒子制定的計劃…
那麼問題又來了?
其小兒子哪來這麼大的本事?連孫策等糧草,閒得蛋疼去狩獵,都能算準?
孫策身邊——有壞人哪!
如果再考慮到孫權繼位之初的處境…
後人的影響,好像是孫策留下——「外事不決問周瑜,內事不決問張昭」,然後兄友弟恭,江東上下精誠團結,鐵板一塊兒!
可實際上,截然相反。
張昭更讓孫策的三弟孫翊繼位,因為孫翊與孫策的性格一模一樣。
周瑜在外面,還沒趕回來呢。
那時候的孫權可謂是地獄開局。
手中沒兵,沒糧,他打算靠親戚,結果親族孫暠第一個造反;
造反的原因是啥?不知道,咱也不敢問!
孫權想倚靠六郡太守,結果,廬江太守李術造反?原因是啥…咱也不敢問。
孫權的舅舅吳景有權有勢,駐軍丹陽,孫權想靠他…
但這位舅舅服孫策,卻不服孫權,孫策剛一死就擁兵自重。
唯獨,孫權的表哥徐琨,在這個時候伸出援手。
而這個「援手」還有個大前提,是孫權娶了表哥徐琨的女兒為妻。
也就是孫權娶了自己的侄女兒,以此換得徐琨在政治上的同盟,。
從此…
徐琨那表哥的身份直接升級為岳父。
從這時候起,孫權也才有了制衡的砝碼。
那麼…為何繼位之初,這麼多人叛亂?這麼多人不服?
有沒有,孫權得位不正?
有沒有孫策的死與他有所牽連?
這…別說東吳的史官不敢寫了?
她怕是問都不敢問!
只不過,從那時候起…
在孫權繼位的十年裡,東吳沒了十個「將軍」,卻是不爭的事實。
先是孫權2
第二一八章 孤不殺伯符,伯符卻因孤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