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了人來。
不過,歐陽良翰卻也被女皇陛下隨手打發去了偏遠的江州,做了個芝麻縣令。
雖然他獲得了世人心中正人君子的美名。
但也得罪了相王與長樂公主那邊,朝中的保離派大臣們,大多數達成共識,不敢再幫,暫不多管。
後來,也只有謝旬還在關心這位愛徒,時常引薦。
不過他也不敢再奢求太多,愛徒平安即可,就當是去地方歷練、抹平稜角,對於此前沈希聲等好友的援手十分感激……
那一次風波不算大,但也不算小。
狄夫子並沒有太多過問,當時他仍在忙一件更為重要之事。
所以這些都是沈希聲等幾位大臣在奔走。
不過,狄夫子對此也是默認同意態度。
除了維護御史敢言直諫的清流傳統外,
他其實想瞧一瞧,女皇陛下的態度,是否轉變。
自從女皇陛下臨朝,奪取兒子皇位,以威制天下,啟用娘家衛氏、狠辣酷吏與陰陽家練氣士,大力清洗朝堂,改乾為周之後。
「河清海晏」了太久,狄夫子已經好久沒有見到這麼勇敢無畏的年輕人了。
竟敢提前備棺,冒犯聖顏,頂撞公主,指桑罵槐,把這母女倆一塊兒罵。
既然衛氏欲利用歐陽良翰攻擊長樂公主,往保離派大臣們身上潑污水。
那他也借歐陽良翰之事,來個投石問路。
狄夫子要瞧瞧,眼下坐穩朝堂多年、自覺法統已經穩固的女皇殿下,是否開始重視起身前身後名了,考慮所謂的「千古聖名」。
好大喜功的帝王,大多是愛惜羽翼,哪怕明面上的。
最後的結果是,在天下士林的沸騰、與洛陽城民意的廣泛同情下,女皇陛下雖大怒,卻最終壓住了殺心,
後來,反而還利用長樂公主主動提出不殺、不給他名垂青史機會的理由,順驢下坡,未殺歐陽良翰,
並且還名義上給了他升官,驅出了京城。
看來陛下終究是已年邁,開始意識到某些身後事與身後名了。
而此前所做的種種冷血之事,也開始在盡力粉飾,
近些年來,對太平盛世的廣為歌頌,就是最為明顯的例子。
她是在努力效仿太宗英跡啊。
狄夫子嘆氣,搖了搖頭。
不管如何,洞明女皇有如此心跡轉向,關於某些此前提都不能提的話題,他可以開始緩緩推進了。
如此看來,歐陽良翰諫告長樂公主的事件,利弊交加,確實算是效益挺大,雖然這位年輕人也算是歪打正著。
不過,狄夫子不太喜歡,一個只會明辨是非的年輕人。
因為躺下什麼也不干,只明辨是非,易;
而站起身,起而行之,去辦實事,難。
況且有時候,明辨是非也很難,
這連聖人都不一定辯的明白。
他年少讀書,閱覽萬卷,發現明辨是非這件事,簡直難倒了古往今來的無數英雄好漢。
可它又像一味容易上癮的大補藥,令年輕人激動萬分,最後只會成日明辨是非,荒廢了正業。於是他年輕時就立志,不能做一個只會明辨是非的所謂清官……
書房窗外,一片樹林齊齊攢動,嘩嘩聲傳入屋中,拂起了胖老頭手中信紙的薄角。
狄夫子看了眼案上隨風翻起的折翼渠圖畫,若有所思:
「不只會明辨是非嗎……」
翌日,狄夫子早起,去上早朝,日常代領滿朝文武,覲見女皇。
下朝後,又被女皇陛下留住,隨聖駕去往仁壽殿,獲賜繡凳,一同坐著接見了外邦朝貢的使臣,後者們俯首稱臣,崇敬歌頌,女皇手背撐下巴,頗為滿意,賞賜天朝上國該有的重禮,狄夫子坐旁邊,面無表情……
半個時辰後,年邁女皇終於放過了胖老頭,准回官署。
狄夫子慢吞吞回到鳳閣大殿,在靠窗的小案几上坐下,擺弄算籌。
下方兩排鳳閣屬官們,不時朝殿內上首瞥一眼。
狄夫子低
第279章 夫子的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