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直面難題
既然已經成為事實,陳必時沒再糾纏個人問題。
進入正式話題之後,羅耀武首先介紹了北京的防禦部署。
客觀的講,北京的防禦部署並沒有羅耀武之前說的那麼糟糕。
狄劭康遇難之前,東北軍得到優先照顧,獲得了相當於兩個集團軍的主戰裝備。按照羅耀武的安排,這些裝備優先提供給了第三十九集團軍與第六十五集團,多餘的則交給了第十五集團軍。狄劭康遇害之後,隨著東南軍發動戰略反擊,華中軍也參與了反擊行動,所以東北軍不再具有優先權。在南京保衛戰期間,華中軍與中原軍得到優先照顧,獲得了大批原本應該送到北方戰場上的主戰裝備。
這一情況,在南京淪陷前,也就是十月初出現轉變。
主要就是,中原軍的建制較為完備,又沒有擴充主力集團軍,所以不需要太多的主戰裝備,而華中軍在蕪湖戰場上的損失並不大,王虞珉又有較為強烈的大局觀,在與劉誠志談過之後,主動提出應該首先加強東北軍。
到陳必時來到北京的時候,東北軍又獲得了相當於一個主力集團軍的裝備。
雖然按理說,羅耀武應該將這些裝備分配給第十五集團軍與第十六集團軍,或者用來武裝第二十六集團軍,但是在短期內,東北軍肯定無法獲得更多的主戰裝備,而在北京保衛戰中,擁有兩個建制完備的主力集團軍已經足夠打一場戰役級別的反擊行動了,而其他主力集團軍都以防禦為主,不需要太多的裝甲部隊。
受此影響,羅耀武將這些主戰裝備大致平均分配給了幾個主力集團軍,確保每一個主力集團軍都有一個裝甲師或者摩步師,即擁有有限的裝甲力量,以此來增強正面防線上的防禦能力。
對於這種編制方式,陳必時沒有提出反對意見。
南京保衛戰已經證明,在以城市為依託的防禦戰中,裝甲力量很難集中活動,也就難以形成突擊力量。對防禦作戰的一方來說,合理利用城市內的建築物更加重要,而讓建築物作為裝甲力量的掩體,設置流動火力點,才是利用裝甲力量的最好辦法。如此一來,就得將裝甲力量分散到整條戰線上。當然,前提條件是擁有一支足夠強大的裝甲反擊力量,在正面防禦取得成功之後,通過裝甲反擊來擊潰進攻的敵人。
可以說,南京保衛戰沒打勝,主要就是東南軍缺乏真正意義上的裝甲反擊力量。
比如在爭奪句容市的戰鬥中,如果東南軍有一支像第三十九集團軍那樣的主力部隊,結果肯定會不一樣。守住了句容市,東南軍就能守住外圍防線,不用從祿口國際機場撤退,也就不會那麼快退守市區。
在北方戰場上,東北軍明顯比東南軍更有優勢,羅耀武手裡有兩支裝甲反擊力量。
如果有必要的話,羅耀武甚至能將第二十六集團軍、第二十七集團軍與第四十集團軍的裝甲力量集中起來使用,從而獲得第三支裝甲反擊力量。
當然,這並不是說東北軍沒有問題。
「主要還是缺乏主力部隊。」陳必時一針見血的指出了東北軍的最大問題。「雖然從規模上看,東北軍有七個主力集團軍,滿編的話有三十五萬人,再加上幾個具有主力集團軍戰鬥力的新編集團軍,總共大概有六十萬人左右。但是京津地區的外圍防線大約一千公里,防禦縱深在一百到五十公里之間,按照每公里部署一個營計算,至少需要一千個營,算上預備隊的話,則需要一千五百個營,幾乎等於所有主力部隊的總和。問題是,東北軍的編制並不健全,就算人員夠了,裝備也不夠,戰鬥力肯定有嚴重欠缺。在主戰裝備只能滿足三個主力集團軍的情況下,人員數量至少得翻倍,才能確保防線不失。」
「人員應該不成問題。」羅耀武稍微停頓了一下,「如果有需要的話,我們還能動員上百萬官兵,僅民兵部隊就能動員數十萬人,加上臨時動員的民眾,肯定能夠湊齊這個數。主要問題還是裝備欠缺,沒有足夠的主戰裝備,人員再多也沒用。」
「那就只能調整防禦部署,採用新的防禦戰術。」
「什麼戰術?」羅耀武問了一句。
「東南軍在南京保衛戰中總結出來的戰術。」陳必時回答得非常乾脆。「雖然東南軍沒能守住南京,但是
第二十七章直面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