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冠、朱虎臣、顧鼎臣。
八個人選之中,能夠指定抽選的四個,現在也只剩下最後的一個名額了。
之所以拋卻了隋朝,從唐宋明清這四族之中進行選擇。
其實,也未嘗沒有因為這四個朝代的時間更加久遠,每一個朝代基本都有兩三百年的年齡。
遠遠不是和秦朝一樣短命的隋朝可以相比的。
這四個朝代狀元的基數更大,而且,科舉制也越來越完善,能夠挑出幾個優秀人物的概率,也就自然更大。
十個人出現一個厲害人物的概率,絕大多數的情況下,那自然是比不上一百個人出現一個厲害人物的概率,更加比不上一萬個人出現一個厲害人物的概率。
十里挑一,絕大多數的情況下,怎麼也不可能和人家萬里挑一的人物相比的。
當然,能夠高中狀元的,本身就是一種能力的證明了。比上或許是不足的,可是,比下卻也絕對有餘了,能力再怎麼樣,也是有一個基本的保底的。
隋朝雖然開創科舉制,但是,一來,這個朝代畢竟太過短命了一些。
二來,當時科舉的規模也遠遠比不上後來的唐宋時期,僅僅只是草創階段,各方面也都遠遠還沒有完善。
故而,高中的人數,相比其他幾朝,不過寥寥無幾。
「系統,在清代那一組之中選擇張三甲。」
如果說朱虎臣是年紀最小的一個狀元,那麼,這一位張三甲,他則是藍星中國最後的一個武狀元。
到了清朝末期,隨著火器的發展程度越來越高,傳統武術在戰場上越來越難以發揮作用。因此,清朝在1901年正式決定停止武舉考試,持續了一千多年的武舉考試正式落下帷幕。
清朝光緒二十四年的武狀元張三甲,算是趕上了科舉制的最後一趟末班車。
張三甲出生在一個習武世家,自幼就跟隨父輩習武,後來又拜開州武林名宿楊國昌為師,學得了一身高強的武藝。百八十斤的練武刀耍起來如盤龍飛舞,箭術更是百發百中。在大名府舉行的武舉鄉試中,張三甲一舉奪魁成為了武舉人。
在古人的觀點中,武將所用的兵器越重,威力也就越大。張三甲在科舉考場上所用的大刀竟然重達180餘斤,而且揮舞起來毫不吃力。
雖然說古代的重量單位和現在不同,但是張三甲能夠輕鬆揮舞這180餘斤的大刀,也確實令人感到非常震撼。
就這樣,張三甲毫不費力地耍完了刀,也毫不費力地取得了第一名。
隨後,光緒帝欽點張三甲為這一年的武狀元,直接指派了御前侍衛的職位,由皇后親自為張三甲披紅戴花。
在武術界,比武切磋是很常見的。
武術大師們在比武的過程中能夠產生交流,也能夠取長補短,學習新的經驗。
自從張三甲一舉奪魁名聲大噪後,前來向他發起挑戰的人也是越來越多了。
一場場比拼過去,張三甲屢戰屢勝,他的名氣也越來越大。
此時,在天津十分有名氣的霍元甲早就聽說了有這樣一位神人,心裡也有些痒痒。
張三甲雖然是武狀元,可為人並不傲氣,且一直都堅持鑽研武學,從沒有廢止練功。
在武術流派上,張三甲是以力見長。
在多位名師座下學習的經驗又使他融會貫通,增強了技巧性。
也正因如此,張三甲才能掌握多種兵器和不同類型的武術招式,並且很好地應用出來。
但,霍元甲也並不是繡花枕頭,他在當地也有「霍大力士」的稱號。
霍家祖傳的「秘宗拳」絕技也在他的繼承與發展下,形成了獨特的「迷蹤拳」絕技。
可僅僅兩招,便能讓頗有名氣的武學宗師甘拜下風,此時的張三甲是多麼的意氣風發。
第1052章 文武眾狀元,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