屯田軍戶是唐末五代時最沒地位的軍人,平時耕種勞作,戰時直接被徵召上戰場,有些類似於宋代的廂軍。一筆閣 yibige.com 更多好看小說
但是李岌的意圖卻是仿照後世生產兵團的方式,在晉北、雲州和山北地方推廣軍事屯墾,想要恢復在中唐開元後便完全敗壞的北府兵制,這在古代是一種很有效的強兵方式。
巡視過田莊之後,他又直接前往古交,與將作監的官員和鐵坊的匠頭們探討起了興建大型的冶鐵高爐事宜。
煉鐵高爐的容積越大,所消耗的燃料就越少,生產效率就越高,生產成本則更低,這些在後世都是一些基本常識。
土高爐並不難建造,在「全民煉鋼」時代,甚至華夏遍地都是這玩意。
這種古老的煉鐵爐內部就像是個大號的花瓶,但是李岌知道高爐造得越大,生產效率則越高,所消耗的焦炭就會越少,後世的煉鐵高爐容積已經做到了四、五千立方。問題是土高爐只能造到兩丈多高,如果容積再大的話,目前的結構已經無法承受爐膛內鐵水的壓力了。
古代高爐一直是兩丈左右,並不是沒人不想將它做得更大,而是受得爐體和爐壁的結構強度,害怕「炸爐」,另一方面就是通風技術的限制。
在古代,限制高爐容積增大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使用的主要燃料是木炭,而底部木炭的強度不夠,無法承受上方堆積更多的鐵礦石的壓力。這一點在使用強度大得多的焦炭作為燃料後應該可以得到解決了。二是供氧量不足,無法支撐爐內燃料充分燃燒,這個問題需要裝備由水力驅動的大型鼓風機和建更高煙筒後應該能得到部分解決。三是爐體結構強度不夠,後世的高爐主結構都是以鋼材和鑄鐵作為主要支撐物來增強結構強度,而老式的泥制豎爐肯定無法達到這樣的強度。
華夏的煉鐵豎爐構造在漢代時就已經很成熟了,和後世西方早期的煉鐵高爐很相似,唯一的差別似乎是少了一根又粗又高的大煙筒。
直線往復動運的風箱甚至是水排,都無法連續為高爐內提供新鮮的空氣,這必須改進成做圓周動運的鼓風機。鼓風機也沒有多少困難的,其原理稍微一說就能明白。在古代由於鐵價高企,工匠們在製作和使用鐵器時受到了極大的限制,沒有足夠的實踐知識積累,這麼簡單的東西就無法製造出來。
鼓風機就是一個內部裝有風扇的蝸殼,問題是葉輪需要用上好的精鋼進行鑄造。精鋼的價格是每斤150文,相當於百十斤粟米,一般沒人捨得用它來做實驗。而且由於匠人的地位低下,鐵監甚至是冶鐵工坊的擁有者或是管理者又基本上不懂技術,所以冶鐵技術自漢代以後,就沒有什麼大的進步。
在解決了鼓風機的問題後,高爐的問題只能是先擱置。
要想將煉鐵爐做得更高更大,只有採用鋼結構的支撐和外壁,這得需要幾百噸的鋼材。這差不多是目前古交鐵坊一年的產量,只能暫時作罷。只能是先用老式的磚泥土煉鐵高爐先湊合著生產,等以後鋼鐵材料湊夠了再重新建一座新的大高爐。
由於是需要用水輪機來帶動鼓風機進行強通風,這些高爐只能是建在水壩涵洞邊上。
作為宰相的張憲跟在李岌的身邊看著他在安排各處的工坊規劃和建設,還是見識到了許多奇妙的生產技術。比如工坊里出產的水泥、肥皀、煉鐵和煉鋼、水力紡機和織機,還有一種很神奇的透明琉璃。
麥收之前,李岌要求在交城磁窯河上修建一座攔河大壩,把交城大通鐵監從半山坡上遷到河邊大壩兩側。
按理說交城監是一項重要的財賦來源,不可輕動。
但現在,水泥也已經被燒制了出來,古交城的冶鐵坊和幾處莊園的織布工坊還在繼續源源不斷地為他創造著財富,太原周邊又不缺少人手——下雨天打孩子,閒著也是閒著。於是,李岌把牙一咬,這座攔河工程又開始上馬開工了。
按他的設計,在磁窯河所修築的這座揚興河大壩足有三丈多寬,六丈多高,整個的土石方工程量可不算小。李岌的要求是要在八月的秋汛來臨之前,要實現水庫的合攏蓄水。按照計劃,在大壩的兩側,沿著四條引水乾渠,將會興建一座冶鐵工坊和一座比塗水麓台皇莊工坊規模要大得多的織布工坊。
五九、冶鐵工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