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是我國傳統節日中最重大的節日之一。指農曆一年最後一天的晚上,即春節前一天晚,因常在夏曆臘月三十或二十九,故又稱該日為年三十。一年的最後一天叫「歲除」,那天晚上叫「除夕」。
除夕人們往往通宵不眠,叫守歲。
除夕這一天,家裡家外不但要打掃得乾乾淨淨,還要貼門神、貼春聯、貼年畫、掛門籠,人們則換上帶喜慶色彩和帶圖案的新衣。
除夕還有一個傳說是這樣的,相傳,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夕」的怪獸,頭長觸角,兇猛異常,經常吞食牲畜傷害人命。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夕」獸的傷害。
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們正扶老攜幼上山避難。鄉親們有的封窗鎖門,有的收拾行裝,有的牽牛趕羊,到處人喊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
這時,村外來了個半大的孩子,只見這孩子長得濃眉大眼,漂亮可人。這小孩子來到村東頭見著一位老婆婆問起大家為何驚慌。
老婆婆無奈告訴孩子「夕」又來做亂,並勸他快上山躲避「夕」獸,那孩子笑道:婆婆,我的名字叫做「年」,讓我在你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夕」獸攆走。
老婆婆驚目細看,見他氣宇不凡。可她仍然繼續勸說,「年」笑而不語。
老婆婆無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難去了。
半夜時分,「夕」闖進村。它發現村里氣氛與往年不同:村東頭老婆婆家,門貼大紅紙,屋內燭火通明。
「夕」獸渾身一抖,怪叫了一聲。朝老婆婆家怒視片刻,隨即狂叫著撲過去。將近門口時,院內突然傳來「砰砰啪啪」的炸響聲,「夕」渾身戰慄,再不敢往前湊了。
原來,「夕」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老婆婆的家門大開,只見院內一位身披紅袍的「年」在哈哈大笑。「夕」大驚失色,狼狽逃躥了……
第二天,避難回來的人們見村里安然無恙十分驚奇。這時,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趕忙向鄉親們述說了「年」的許諾。鄉親們一齊擁向老婆婆家,只見老婆婆家門上貼著紅紙,院裡一堆未燃盡的竹子仍在「啪啪」炸響,屋內幾根紅蠟燭還發著餘光……
欣喜若狂的鄉親們為慶賀吉祥的來臨,紛紛換新衣戴新帽,到親友家道喜問好。這件事很快在周圍村里傳開了,人們都知道了驅趕「夕」獸的辦法。
為此,大家紛紛都去拜會「年」,也就是現在的「拜年」(拜年的由來),把「年」的圖帖在門口或窗前,叫年畫(年畫上的那個大胖小子就是年)「年」除掉「夕」的這一天叫做除夕(除夕的由來)。
從此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燭火通明,守更待歲。
初一一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這風俗越傳越廣,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過年」。
先秦時期的逐除。據《呂氏春秋?季冬記》記載,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擊鼓的方法來驅逐「疫癧之鬼」,這就是「除夕」節令的由來。
據稱,最早提及「除夕」這一名稱的,是西晉周處撰著的《風土記》等史籍。
大年三十,也就是「除夕」。指中國及其他漢文化圈地區的農曆一月一日的前一天的晚上。一般這一天,是人們吃、喝、玩、樂的日子。
北方人風俗一致,過年包餃子;而南方各地則風俗不同,或做年糕、或包粽子、或煮湯圓、或吃米飯等等。
南方不同的地域有著諸多不同的過年風俗。水餃形似「元寶」,年糕音似「年高」,都是吉祥如意的好兆頭。
富山村的習俗就是煮湯圓,前幾天的時候,乾媽他們就為了這事而忙碌起來了。
做湯圓面很容易,只要用一些大米加上適量的酒米放在一起,淘乾淨了,之後,再用水泡好,一個晚上之後就可以拿出來了,然後用機器或者石磨磨細打出漿就可以了,然後用一塊乾淨的布把那些漿給包起來,掉在陰涼之外,等那些水份幹了之後,也就可以拿出來食用了。
這裡面的那個大米和酒米的比例可是很重要的,如果酒米加得少了,那煮出來的湯圓就不會粘,會很硬,如果加多了酒米,那湯圓又會太粘了,而且煮出來的湯圓太軟,吃的時候也不好吃。
所以,如果不
第0030章 除夕的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