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推薦朋友的一本書《劍誅江湖》,作者是多年的老人了,筆力上佳。
最近南唐朝野上下都不太平,先是江湖流傳,南唐劍道第一人的冷寒水被那個叫葉長亭的白衣劍仙從北匈追了八千餘里,幾乎要了冷寒水的性命,後來一件事便是那位大將軍武越被南唐皇帝免去官職,這件事比冷寒水被追殺要重要一萬倍,因為朝野上下誰都知道,這位大將軍無論品行還是能力都是朝野罕見,至於為何被罷免,原因也只有一個,朝野心中肚明,這位武越大將軍政見和那位端坐在龍椅上的男人,這十年來第一次有了分歧。
李尚躍有野心,這一點,從他登基之初朝堂群臣就知道,歷經十年的勵精圖治,更是讓群臣知道,他不願意做這偏安一隅的南唐國君,這個男人的野望在中原,那個富庶的中原。所以,當這個男人第一次當著群臣的面說出了他心中的決定的時候,群臣雖然並不是毫無準備,但仍舊是被這個男人瘋狂而大膽的想法嚇了一跳。
李尚躍說,要揮軍十萬北上。
第一個也是最後一個站出來反對的男人是武越,這個南唐軍伍第一人,戰功卓著的大將軍。不過並沒有什麼效果,李尚躍毫不猶豫,以罷免武越來彰顯他的決心。
吏部尚書王良想站出來反對,可皺了皺眉頭,還是沒有踏出來這一步。他發現對於這個對南唐生死有絕對話語權的男人,越來越看不透了,登基之初,這個男人是賢君,任用賢能,勸課農桑,天下稱道。而到了後五年,這個男人便開始讓王良看不懂了,時至今日,當李尚躍當著朝臣的面說出揮師北上的時候,王良便知道,他認識的李尚躍一去不復還了。
朝堂之上不是所有人都存著心思反對,有相當多一部分老臣對此是相當支持的,這其中,大學士李勞古反映最為激烈,當朝而泣,直呼蒼天有眼。唐楚世仇,並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不過為何百年未淡的原因,大多就在這些死而不僵的百足之蟲在推波助瀾罷了。
王良冷眼看著這場鬧劇,面色平淡,但凡入朝堂之上為官,養氣功夫都是極好的,若不是泰山將傾,只怕是誰都不會貿然表露出心裡的想法。只是眼角餘光瞟向兩位親王,李尚言一如既往的吊兒郎當,對這類可能關乎南唐存亡的軍國大事依然是毫不關心,倒是李尚行,面色凝重,倒也沒有出言反對。
朝堂之上除去一眾老臣,再無人出聲,此刻局面,怕是傻子都看得出來,李尚躍心意已決,說什麼都沒用,再多說一句,可不就要步武越大將軍後塵?而且有相當一部分大臣還似乎覺得,南唐這些年勵精圖治,對上大楚似乎也未必會輸。
王良不去理會這些大臣心思,只是安安靜靜聽著李尚躍的每一項舉措,拜誰為將、有哪位大臣擔任糧草籌措、何時出兵。都聽得清清楚楚,一點也不遺落。不光王良,朝堂之上群臣都在仔細聆聽,不過當皇帝陛下將所有事物安排妥當,到最後更是列出一條長長的名單,群臣仔細把名單上熟悉的不熟悉的名字都聽了一遍之後,驚訝的發現了一點,王良不在這份名單之上,這讓群臣感到了一絲不尋常,更是將目光都投向了王良,難不成這皇帝陛下昔日的紅人,要開始失寵了?
王良老神在在,對此不理不問,等到皇帝陛下說了聲退朝之後,群臣散朝,王良走在最前面,不過破天荒的這一向是第一個走出宮闈的吏部尚書,今日在走了幾步之後緩緩放慢了腳步,幾步之後見要等之人還在群臣身後,更是乾脆停下腳步,站在宮牆一處拐角後等待,群臣路過,見到王良,大多是疾步走過,倒是有幾個向上前打招呼的大臣,一步跨出之後便想起今日朝堂之上的所見所聞,也就搖搖頭,轉身離去了。王良淡然應對,他要等的人自然不是他們。
身著武官官袍的大將軍武越姍姍來遲,王良與他並肩前行,走過一道宮闈,各有心事兩人終於開口,王良看了看遠處的檐角,開門見山的說道:「大將軍今日太急了。」
興許是這輩子最後一次穿著武官官袍的武越沉默良久,轉過頭瞟了瞟四周,低聲道:「那尚書大人覺得武越應當如何應答才對,領了這份差事,帶著必定要輸的十萬士卒去靖南關送死,或許武越能夠活著歸來,那又如何,結局會比現在好?」
王良似乎早已知道武越的打算,因此絲毫不覺得驚訝,只是平靜的問道:「大將
第241章 兩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