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彈壓任助法親王之亂、流放原村中藩藩主龍造寺政家以及轉封會津藩支藩進入肥前、日向兩國後,上杉氏虎就與八條景定二人一同返回了東都江戶城,並再度著手建設這個武家之都。
天正三年,七月。為了讓上杉將軍家的統治穩如磐石,以及不斷增加諸大名的經濟負擔,削弱諸大名的經濟實力,使得諸大名喪失與幕府為敵的經濟力量。
上杉氏虎就聽從了來自親信近臣狩野秀治的建議,召集了親藩大名、譜代大名、外樣大名在內的七十多家大名,以
「公儀御普請」的名義要求他們提供
「千石夫」。削平神田山、填埋日比谷入江和豐島洲崎的沼澤地,改建成市區街道——包含以上項目的此次大規模工程被稱為
「五畿八道八十八州之町普請」,每處修繕之地還被命名為越中町、加賀町、尾張町、美濃町、肥後町、豐前町、筑前町、岩代町、陸中町等五畿八道的令制國之名。
之後,這些大名還修造內堀和石垣,並修繕了名為
「大名小路」的大名住宅街。
「千石夫」指的是以每人一千石的比例承擔夫役,是自中世以來的全國範圍內的課役,無論不同領主之間是否存在差別都統一課役。
直到天正九年秋季之後,為了確立
「東都御公役」的基準,幕府命令諸大名出具記錄領地石高和年成石高的鄉賬和領地繪圖,這與先前命他們製作國繪圖的命令相關。
國繪圖原本是實行律令制國家以來的朝廷權限,是為了讓天皇本人御覽而製成的。
此次東都的大規模建設築造了總長達一千七百五十間的石垣,修造了馬場先、雉子橋、一橋、神田橋、常盤橋、吳服橋、鍛冶橋、數寄屋橋、日比谷枡形等,完成了江戶城的內郭建設。
響應徵召的這些大名之中,從尹豆等地崩山取石運往江戶的
「寄方」達三十八家共三百四十三萬石,築造石垣的
「築方」達七十家共五百七十一萬石,前者為近畿諸國、東海道地區的大名,後者為北陸道、關東八國、奧羽兩州的大名,而且當中的三分之二為譜代大名和親藩大名,這也是此次大修繕工程的一大特徵。
「寄方」和
「築方」兩方共一百零八家、九百一十四萬石,加上前不久的二條城、大坂城等地的修繕,幕府徵召的大名達到了一百六十餘家、一千五百七十餘萬石,除了北海道的
「無高大名」以外,基本上五畿七道所有的大名同時被課以夫役。在上杉將軍家將江戶城正式定為本據之前,江戶城就有了一定的發展。
連接江戶灣海運和利根川水系的江戶湊,也是東海道、奧州街道、甲州街道的交界點。
而小田原城作為曾經一度關東八國的中心,偏於西隅,曾是鎌倉幕府本據的鎌倉則是過於狹小。
與此同時,為了進一步穩固上杉將軍家在近畿諸國的權勢和統治,上杉氏虎還令京都町奉行泉重歲、京都所司代須賀盛能二人頒布五條法令:一、町人若要申訴,須以書面形式投入目安箱中;二、町人若欲訴訟,無須依賴町奉行和所司代家中任何人,直接申訴即可;三、公事之事,若仰仗私交而提交依賴狀,無論是非曲直,皆判為負;四、縱使為所司代、町奉行,亦不得賒賬購買町人商品;五、武家奉公人發布告示向町人傳達所司代之令,若有可疑之處,可直接詢問於所司代。
這些條令使得町人有言說或訴訟之欲,均可直接上報,即允許直訴,令目安箱進一步制度化。
而且,從所司代發出的命令可以直接傳達給町人。而京都町奉行、京都所司代的家臣並沒有依憑於町奉行、所司代的權威,也沒有充當訴訟過程中的斡旋和中介角色,這表明他們汲取町人社會的意向,通過頒布法令來推行行政,進行公正的審判,同時,這些法令也是作為京都町奉行、京都所司代的家中武士的相關律條。
伴隨東都進行大規模的修繕工程,幕府還確立了旗本番士的入番制。在入番制中規定,若是大番頭之子要進入小姓組,大番組頭的兒子中也要有一人進入小姓組。
父兄弟中若有人侍奉於書院番之中,那
第六百八十五章 建設東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