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國百十萬禁軍、廂軍是延續五代時的配字軍,宋國看到唐朝武將作亂造成的後果後,看到五代十國時武將每每作亂後,趙氏一門根本不願意把兵卒散了出去,這才會把所有兵卒約束在開封身邊。
其餘朝代,即便是蔡鞗原本的那個時代,也還有類似屯田的農墾兵團,宋國卻不同,百十萬宋兵的老巢在開封,開封又是天下權貴、豪富聚集地,一個毫無地位的大頭兵能有產業才叫怪了呢,也因此宋兵基本上都是無田無產業的僱傭兵。
百十萬宋兵屁生計產業也無,就只能依靠朝廷俸祿,不僅斷了底下將領想要造反念想,同時也讓百十萬禁軍緊緊圍攏在開封周圍,甭管跑到哪裡,最後還得回到開封。
宋兵無田無產業養活家人,雖然不得不依靠朝廷發放的糧餉,但也不會太過忠心耿耿,畢竟自個死了,家人也就成了街上乞兒。
遼國兵制不大一樣,遼兵沒糧餉,自個吃自個的,死了也是自個活該倒霉。因遼兵沒糧餉,遼國將領就必須給予下面兵卒一些田產養家,也因此遼兵大多都有一些田產,可畢竟是自個吃自個的,速戰速決還罷,若是一場半年戰鬥,還不把自家地荒廢了?還不把自個吃破產了?
不能解決兵卒身後之事,怎麼可能會獲得兵卒拼死效忠?而蔡鞗不僅給了宋、遼兵卒田地養家,還依照宋軍禁軍待遇每月發放俸祿,除此之外,依照軍功不同,退役後,若願意前往海外,還有大小不同的封地,相比宋遼給予兵卒的待遇,大明島付出的更多。
給予宋遼兩國無法給予的待遇,蔡鞗不相信兩年時間還無法將宋遼數萬兵卒融入大明島血液中,也正如他所料,沒了效忠對象的遼國萬騎已經徹底成了蔡鞗的近衛騎軍,只是他沒想到的是數萬宋兵,兩年時間裡竟然還游離在外,而造成這種局面的就是被抽成血葫蘆的老宦官。
蔡鞗讓趙福金為山東六州留守,甚至還讓長子改趙姓,一旦開封退入江南後,江北之地自然以兒子為主,數萬城防宋兵也好,萬騎遼兵也罷,這些都是留給兒子的兵卒,老宦官明明看到開封區別對待燕京遼民造成的惡果,卻他娘地還將遼人萬騎視作異類。
山東六州本就是宋國的土地,黃文功依託於宋人人丁優勢,藉助趙福金母子大義,雖然宋人入閣人數最少,竟把幾個入閣的遼國遺臣拉攏在了身邊,竟也與大明島所屬十一閣老拼了個半斤八兩,這讓大明島所屬尤為不滿。
也不知道是否因趙佶看到黃文功與大明島拼了個旗鼓相當,兩年時間裡不僅沒有出兵刺激青州政事堂,反而蠱惑了不少文士宿老進入青州,讓一群吃飽不餓老傢伙們天天在青州指手畫腳、吵架拌嘴。
大明島內閣老人都是沒做過官的海賊,當年蔡鞗與他們說過「標準」事情,可他們哪裡懂什麼律法、官制什麼的,標準自也整的亂七八糟、漏洞百出,一群文壇宿儒、致仕官吏想要譏諷、尋麻煩,那還不是信手捏來般容易?
當年蔡鞗就不願意過問老人們爭吵、罵娘,對於他來說,任何制度都是爭吵和吃了虧後才逐漸完善的,大明島的虛君治國、一黨治國本就是第一個吃螃蟹,犯了錯,走了彎路也算不得什麼,反正大明島就這麼點人,即便造成損失也是可控的。
在大明島時,只要內閣老人們不插手軍隊,他都不予理會,任由老人們瞎整胡鬧,等這些老人到了青州後,繼續爭吵、打架,他也還是一樣的態度。
自趙匡胤自稱「官家」後,宋國就進入了文人時代,也更為願意虛君治國,但與此同時,也有不少保皇守舊黨存在,就比如被趙佶割除了功名無法做官的元祐黨人,這些人也不管山東六州是不是造反派,聽說了大明島是虛君治國、一黨治國,全跑到青州與蘇老大、姚仲教、劉一刀等人爭吵的臉紅脖子粗。
元祐黨人不滿大明島廢棄「天授皇權」而爭吵的臉紅脖子粗,熙寧黨人更為不滿大明島的一黨治國,若這些人只是民間宿老也就罷了,偏偏黃文功每每將這些人送到趙福金面前……
宋人腦子好使,知道打不過時曲折迂迴,雖然蘇老大、姚仲教他們擁有軍方強力支持,也只能與一干宋人打了個平手,直至金國兵分兩路南下攻宋,東路完顏宗望殺到開封城下,向趙桓討要趙福金後,大明島一系內閣、六部官吏大怒,
第555章 不允許中原姓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