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底,益州和荊州的秋收季節先後到來,到處是一望無際的稻田,原野里仿佛披上了一件淡黃se的秋裝,厚實的稻穗終於成熟了,原野仿佛無風的大海,沉甸甸的谷穗將稻杆壓得彎下了腰,黃se的波浪此起彼伏,到處洋溢著人們豐收的歡笑。
秋收時節也是各地官府最忙碌的時刻,官員們都要離開官衙,前往農田和農民們一起收糧,以身作則,表示對農業的重視,替農民們解決困難,這無論是北方還是南方,無論是曹cao還是劉璟,或者是江東,都是一樣的規矩。
劉璟也在蜀郡和廣漢郡視察秋收,除了防禦的必要的軍隊外,所有的士兵都投身到火熱的秋收中,尤其今年夏天益州小麥歉收,所以秋收對於益州而言就顯得格外重要了。
在廣漢郡雒縣寬闊的官道邊停泊著十幾輛馬車,數百名士兵列隊站在官道兩旁,jing惕地注視著四周的情況,田野里是一望無際的稻田,稻田裡到處是忙碌的農人,經過幾天的奮戰,大半稻子都已收割,豐收的喜悅洋溢在每個農人的臉上。
在緊靠路旁的一片已經收割的稻田裡,劉璟正和十幾名老農休息聊天,幾名官員則緊張地站在一旁,提心弔膽地等待這場會面的結束。
「大家秋收完,最想做什麼?」劉璟笑著問眾人道。
「睡覺!」
一名老農不好意思地撓撓頭接口道:「忙累了一年,就等著秋收結束後大睡三天呢!」
老農的話引起眾人的共鳴,大家都一起笑了起來,又一名老農道:「州牧或許不知道吧!益州是一年兩熟,荊州那邊聽說和北方一樣,都是兩年三熟。」
他剛說完,旁邊之人捅了他一下,「你這是在說什麼,州牧怎麼可能不知道!」
劉璟確實知道這個原因,主要是稻麥輪作用傳統播種方法在時間上來不及,傳統方法是播稻種,等冬小麥成熟後再播種稻種,時間上已經來不及了,所以很長一段時間以來北方都只能做到兩年三熟,小麥和粟米輪作,而南方只能一年一熟。
但隨著農業技術發展,東漢後期出現了插秧播種方式,也就是在小麥成熟後期,便在秧田裡開始先育秧,等小麥收割後,立刻開始插秧,這樣就縮短了水稻的生長時間,就實現了一年兩熟。
在農業發達的中原地區,這種一年兩熟的耕種方式早已開始普及,而南方地區,由於巴蜀人口眾多,農業發達,也保持著和北方同步的耕作技術。
而荊州和江東地區由於人口稀少,土地遼闊,農業技術落後,一直是一年一熟,直到黃巾之亂後,大量北方農民南逃,帶來了先進的耕作技術。
再加上劉表的大力推廣,荊州的襄陽、南郡和江夏三郡也漸漸改成了一年兩熟的耕作方式,不過在荊南地區依然是一年一熟。
劉璟笑道:「襄陽和江夏那邊也是一年兩熟,但說實話,畝產量沒有巴蜀多,一畝最多收兩石半,而巴蜀這邊的畝產已達三石了,可別小看這半石糧食,這就是強國富民之源。」
「請問州牧,聽說今年冬天的徭役要改了,不知怎麼改法?」
有人問出了這個敏感的問題,眾人頓時鴉雀無聲,一起忐忑不安地望著劉璟。
以前普通農民每年有一個月的徭役,一般是在冬天農閒時,或進城當差,或去疏通河道、修建道路等等,幾十年來都是這樣。
但最近傳出一個消息,益州的徭役制度要改了,這無疑關係到所有人的切身利益,就不知怎麼改法,是天數增加了,還是花錢可以免徭役。
劉璟笑道:「徭役是朝廷制度,當然不會輕易廢除,但在一些細節上會有變更,實際上就是江夏的徭役制度在益州推廣,大家如果了解江夏的徭役制度,就會明白了。」
「州牧給我們說說吧!」有人懇求道。
眾人都一起懇求起來,「州牧就說一說吧!」
「好吧!我就給大家說說江夏郡的徭役制度。」
劉璟笑了笑對眾人道:「江夏的徭役天數是和益州現在一樣,男丁每年二十五天,女丁十五天,十六歲以上,六十歲以下,每個人都必須服徭役,包括我和妻子在內都要服徭役,一視同仁。
當然,我和妻子不會去築路修橋,那就必須交免役錢,或者交糧食充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