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篩酒」,是一個中國人既熟悉又陌生的詞彙。說它熟悉,是因為著名的《水滸傳》中這個詞彙出現極為頻繁;說它陌生,是因為有多少人理解其真正含義?
按照比較通行的解釋,篩酒有兩種含義:一是斟酒,二是溫酒。幾乎家家必備的商務印書館《現代漢語詞典》第1184頁解釋「篩」字第二種含義時寫道:「1、使酒熱:把酒篩一篩再喝。2、斟(酒或茶)。」但筆者考諸史料並根據親身經歷,認為上兩意均不完全準確。
筆者在閱讀《水滸傳》時曾經對「篩酒」一詞百思不得其解。2004年年初,跟老婆回她廣東老家,當地家家有自己釀造米酒的風俗──用一個大缸,裡面放一多半已經上鍋蒸過的米(稻米或糯米),將適量的酒麴均勻混合其中,在米的上表面中央挖一個凹陷,把缸密封。若干天之後,就會有米酒從挖好的凹陷中滲出。隨喝隨舀。這種米酒由於與醪糟混雜,舀的時候難免會有一些米粒和雜質,因此喝前一般需要用工具篩除。看到這點,我才恍然大悟。當然,這還只是一種直觀的證據,是間接證據。
《酒世界》雜誌2005年第5期曾刊登樂於時先生《篩酒非斟酒》一文,其中考證,也證明筆者的親身經歷:「《紅樓夢大辭典》注釋『篩酒指斟酒,亦即溫酒』。不準確的誤注,會誤導讀者。《金瓶梅》影響《紅樓夢》已是共識。兩書皆有篩酒的描寫,《金瓶梅》略繁:潘金蓮誘引武松,『婦人又篩一杯,武松卻篩一杯遞與婦人,連篩了三四杯飲過。』《紅樓夢》從簡:『薛蟠說著便要篩酒。』潘金蓮連連篩酒,給人以頻頻斟酒的錯覺。《金瓶梅詞話·42》有個關鍵詞,篩酒用的是『銅布甑兒』,濾酒器的甑兒,並未迷失。清抱陽生《甲申朝事小記》,記載崇禎『禁御秘聞』,御膳用的即是『甑底安箅』。『銅布甑兒』是銅箅,還是又復以布箅?都是為了篩除酒渣。『銅布甑兒』是當桌而篩,是即濾即飲的過濾器。」
《漢字文化》雜誌2006年第6期刊登劉俊一先生《釃酒、篩酒與斟酒》一文,文中用大量篇幅考證出「篩酒即溫酒」這一結論,節錄如下:「古時候人們習慣於飲熱酒,元明戲曲小說中有許多具體的描述。元武漢臣《老生兒》雜劇中有一個人物,名叫劉引孫,很窮。清明節他去父母墳前祭掃,只討化了一個饅頭、半瓶酒作為祭品。行禮過後,想拿祭品果腹,可是他竟這樣說:『這酒冷,怎麼吃?我去莊院人家盪熱了這酒。』(該劇第三折)可見酒要吃熱的,是當時十分重要而普遍的風俗。之後,劉先生引用20條明清文學作品中的證據以證明這一結論。如:《金瓶梅》第四十六回:「慌的書童兒走上去回說:『小的火盆上篩酒來,扒倒了錫瓶里酒了。』」《金瓶梅》第七十五回:「良久,繡春取了酒來,打開篩熱了,如意兒斟在酒鍾內,遞上。」清李綠園《歧路燈》第九回:「像那張繩祖,聽說他把老人家的印版,都叫那些賭博的土娼們,齊破的燒火篩了酒。」《紅樓夢》第六十三回:「兩個老婆子蹲在外面火盆上篩酒。」
他據此認為:「上列諸例,『篩酒』一詞的燙酒之義十分明顯,不必囉嗦。」
但筆者通過分析排比史料發現,劉先生所引史料有斷章取、舍此取彼之嫌。因此其結論也就存在瑕疵。而這種觀點非常流行,所以有必要囉嗦幾句。
考南朝《顏氏家訓》卷4:「近在并州,有一士族,好為可笑詩賦,誂撇邢、魏諸公,眾共嘲弄,虛相贊說,便擊牛釃酒,招延聲譽。」
王利器先生在《顏氏家訓集解》中這樣解釋「擊牛釃酒」一詞:「《太平廣記》作『必擊牛釃酒延之』。《史記·李牧傳》:『日擊數牛饗士。』《詩·小雅·伐木》:「釃酒有藇。」《釋文》引葛洪云:『釃謂以筐【淥皿(上下)】酒。』器案:『後人作篩酒,一音之轉也。』」
南宋耐得翁撰《都城紀勝·四司六局》:「官府貴家置四司六局,各有所掌……茶酒司,專掌賓客茶湯,【日妥】盪篩酒,請坐咨席,開盞歇坐,揭席迎送,應干節次。」可見,至遲到南宋,已有篩酒一詞出現。只是此處言之不詳,我們無法判斷這個詞的確切含義。
篩酒一詞有「因酒中有雜質,需要用工具篩出之」的含義已經比較明顯,不贅述。
但筆者對「篩酒」有「溫酒」之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