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這個世界上最奇怪的動物,擁有的時候不珍惜,往往失去了才追悔莫及。不論是親情還是愛情,概莫如是。
《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女孩》就在葉雷陽的決定下,悄無聲息的開始了宣傳之旅。
一千萬的宣傳費用,對於一部愛情片而言,無疑是相當恐怖的,人們赫然發現,不管是電視還是報紙,甚至日漸進入人們生活當中的網絡,全都開始出現《那些年》的劇照。
最重要的是,八零後、懷舊這兩個詞,成了網絡乃至報紙上經常被提起的詞語。
哪個少女不懷春,哪個少年不暗戀,每一個人都有一段屬於自己只存在記憶當中的美好。而葉雷陽現在要做的,就是用《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女孩》這部電影,去喚醒很多人早已經沉睡的青春記憶。
當然,事實上葉雷陽很清楚,這部電影只能從這個角度去宣傳,因為如果涉及演技的話,無論是青澀的劉師師,還是老幹部霍健華,都還差得遠呢。
國內的演員絕大多數都是畢業於京城電影學院或者華夏戲劇學院,用她們自己的話來說,那是傳承於偉大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表演體系。
由於太過完善、嚴密和具有灌輸性的問題,以至於通過如同流水線一樣批量培訓了一大堆所謂的演技派明星,這些人之間存在著非常相似的表演模版,又都局限在某個範圍之內。
簡單的來說,不同性格的人對同一事物經歷的體驗和感受會有差異,忽視了體驗和感受如何通過外在表現出來,並讓觀眾強烈獲取。
總而言之兩個字:僵化。
從這個角度來說,那些野路子沒有經過專業培訓的演員,反倒比那些科班畢業的學院派演員更為靈動,變通,富有感染力。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周公子和五十億影帝。
我們常常覺得外國的演員要比華夏的演員演技好,其實並不是他們學問有多深,而是因為人家從小就學校音樂、舞蹈等等。說句不好聽的話,歌劇這東西在國內很多人都視為高雅藝術,基本上是陽春白雪曲高和寡,可在人家外國人的生活當中,那是很正常的娛樂生活。
當然,國外也有專門的演員培訓機構,但並不是簡單的填鴨式教學,而是通過表情、肢體、語言以及各種輔助行為——如道具和布景的移動變換,來幫助觀眾與演員建立情緒上的聯動。
簡單的來說,國內注重自己的內心感受,歐美注重觀眾和整個戲劇效果的交互反應。
這一點,葉雷陽在韓國的時候,見識了不少韓國人的表演方式,有的人是方法派,有的人則是體驗派。
所謂體驗派,說白了就是入戲,那些好演員會把自己變成要飾演的那個角色,深深的融入進去,進而在拍攝過程當中展示出來。
可問題在於,體驗派的演員很容易入戲太深,經常會有人即便拍攝結束,也沉浸在自己的世界當中無法自拔,俗稱抑鬱症。
葉雷陽自然不用擔心這個問題,他又不是演員,涉及不到演技的問題。只不過《那些年》這部電影是欣陽娛樂公司投資拍攝的第一步影視劇,全公司上上下下的眼睛都盯在這部影片上面,所有人都期待著一個開門紅。
身為老闆,葉雷陽自然要想辦法規避一些問題。
既然不能從演員的演技和故事的情節上面進行宣傳,那就只能打懷舊牌了。
畢竟,回憶青春,追憶過去,是葉雷陽曾經見過最多的宣傳策略。
必須要承認,這個辦法很管用,暴風驟雨式的宣傳過後,《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女孩》儼然成了暑期檔青春愛情電影的一匹黑馬,票房首周就收回了成本,單日票房更是創下近兩百萬的佳績。
「老闆,您真是神了!」
「是啊,太牛了,老闆!」
身邊不時有人誇獎著葉雷陽,他臉上的表情卻很淡定,在總結會上吩咐加大宣傳力度,爭取談下來港澳台和亞洲地區的海外版權,給主創人員發紅包獎金什麼的。
做完這些之後,葉雷陽特意把汪寶強叫到了公司。
「葉老師,您好。」還操著一口河北普通話的汪寶強,這時候看上去特別淳樸,老老實實的站在葉雷陽對面,一臉恭敬。
在他看來,這位一句話就把自己從華宜兄弟要
888.第888章 好演員和好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