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2章戰
吐蕃邏些。
大論府。
一個膀大腰圓,身子肥碩,一臉絡腮鬍子的中年人正緊皺眉頭,看著自己的心腹傳來的消息,心頭沒由的略感慌亂。
「如此說來,隴西河湟我們結識的地方官大多都調離了?」
中年人正是此刻吐蕃的最高掌權者大論噶爾東贊。
大論類比丞相,上面自然有皇帝吐蕃人稱讚普。
不過此刻的吐蕃贊普芒松芒贊年幼,松贊干布臨終託孤噶爾東贊,令他總攬全局。頭幾年,噶爾東贊朝中還有對手,但他政治手段通天,與苯教聯合,形成了宗教政治,吐蕃滿朝文武都是苯教教徒,他的話比贊普還要好使。
噶爾東贊有幾分周公旦的味道,他總攬吐蕃大局之後,討伐羊同、洛沃和藏爾夏、滅白蘭部統一高原,還進行一系列制度改革劃定田界、改革稅制,效仿中原建立戶籍、制定法律,將吐蕃從部落推向一個國家。
如果說松贊干布對吐蕃的建設是零到一的突破,那麼噶爾東贊掌權的這段時間卻是從二走到九。
吐蕃在噶爾東贊的帶領下,已經擁有了稱王稱霸的實力。
但空有實力不夠,噶爾東贊擁有超凡的戰略眼光,甚至在整個東亞都排得上號,他知道想要真正成為一番霸主,除了穩固的根基以外,還得有足夠的資源,支持他們南征北戰。
高原的物資並不差,只是過於分散,相互間山連著山運輸困難。
近距離征伐無妨,一旦拉長戰線,後勤補給將會是大問題。
青海湖能夠完美的解決吐蕃面對的問題。
只是唐朝實力實在太強,多年前松贊干布在松州之戰的時候試探過。
松贊干布可不是直接攻打松州的,而是先進攻吐谷渾,將吐谷渾打的敗走青海之陰,然後又擊破了青海周邊的党項及白蘭諸羌,已經奪取了青海的大部分控制權,然後勒兵十萬入寇松州。
當時唐軍主力未至,僅牛進達的先鋒軍就讓他們吃了不小的苦頭。
面對後續的侯君集、執失思力,松贊干布、噶爾東贊意識到實力差距太大,果斷撤退,放棄青海湖,撤回高原。
如果松州之戰,唐軍的表現言過其實,松贊干布一代雄主,又怎麼可能將吃進嘴裡的肉吐出來?
經此一戰,松贊干布、噶爾東贊改變了戰略,先征討周邊小勢力,凝聚力量,尋機奪取青海湖。
這些年噶爾東贊一直在布局,暗中分化吐谷渾,離間吐谷渾的君臣關係。
當年吐谷渾丞相宣王劫持諾曷缽意圖奔吐蕃,便是噶爾東贊的手筆。
只是席君買橫空出世,領著一百二十人直接衝到了萬軍叢中將吐谷渾丞相砍殺了,功虧一簣。
除了針對吐谷渾,噶爾東贊面對巨無霸一樣的大唐帝國,雙管齊下,一方面年年進貢,表示誠意,派使者常駐長安四夷館,了解朝廷風向,另一方面派遣心腹入唐經商,通過貿易與唐軍邊陲的商人、豪紳建立關係,窺視隴右河湟以及涼州境內的軍事情況。
噶爾東贊此刻自然不敢覬覦唐朝的疆域,只是隴右河湟與涼州跟吐谷渾接壤。
他們一旦出兵吐谷渾,唐軍如果要支援,必從這兩地出兵。
這兩地守備鬆懈,也就意味著唐軍想要支援,就得從別處調兵。
為了奪取青海湖,噶爾東贊將一切都考慮在內。不論是邊境防備,還是唐朝朝廷的整體方針動態。
也正是因為這份嚴謹認真的布局,歷史上吐蕃出兵吐谷渾的時候,拿捏住了朝廷的死穴。
朝廷的重心都在海東半島,騰不出手收拾吐蕃,只能接收大量逃難的吐谷渾部眾,以作安撫。
等到解決了海東半島的時候,吐蕃已經在青海湖站穩了腳跟。
原本一切的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