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漢高祖劉邦,目光深邃,仿佛穿透了時空的壁壘,沉聲道:「胡亥之言,雖顯魯莽,卻也道出了進取之心。然,戰事非兒戲,需深思熟慮。漢武帝此舉,雖冒險,卻也是深思熟慮後的決斷。朕當年白登之圍,便是因輕敵所致。但漢武帝不同,他深知國力已復,時機已至,故有此決策。」
-- 朱元璋點頭贊同,補充道:「不錯,打仗需有理有據,更需民心所向。漢武帝此舉,雖遭大臣反對,但他能頂住壓力,堅持己見,實屬難得。況且,以戰止戰,有時亦是無奈之舉。我大明開國之初,亦是如此,若非太祖皇帝(朱元璋自稱)力排眾議,北伐元廷,何來今日之盛世?」
-- 亞歷山大大帝,雖非華夏帝王,卻也對此話題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緩緩說道:「戰爭,確是解決爭端的一種方式,但絕非唯一。然而,在某些時候,為了更大的和平與利益,戰爭或許是必要的。漢武帝此舉,雖冒險,卻也是為了國家的長遠考慮。我雖未親歷其境,但亦能感受到他那份堅定與決心。」
-- 溥儀的聲音裡帶著幾分感慨:「漢武帝之決斷,實乃不易。面對群臣的反對,他依然堅持己見,這份勇氣與擔當,令人敬佩。我雖為末代皇帝,但亦深知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漢武帝此舉,雖是為漢朝計,但亦是對後世子孫的負責。」
-- 唐太宗李世民,作為歷史上著名的明君,他的話語更顯深邃:「戰爭與和平,本就是相輔相成的兩面。漢武帝此舉,看似冒險,實則是在為漢朝爭取更長久的和平。然,戰爭並非兒戲,需謹慎行事。朕在位期間,亦曾多次與突厥等外族交鋒,深知其中艱辛。但正如漢武帝所展現的,真正的領袖,需有決斷之心,更需有承擔後果的勇氣。」
-- 秦始皇再次開口,語氣中帶著幾分威嚴:「朕雖以武力一統六國,但亦深知戰爭之殘酷。然,有時為了更大的利益與和平,戰爭或許是不可避免的。漢武帝此舉,雖遭非議,但他能頂住壓力,堅持己見,實乃明君所為。朕相信,他必能帶領漢朝走向更加輝煌的未來。」
【單于趕緊抓了一個亭長,詢問緣由。這個亭長膽子小,就把漢軍的計劃一五一十的說了出來。單于聞言,大吃一驚,趕緊帶著軍隊撤了回去。
王恢一看,匈奴早有準備,擔心自己和匈奴交戰,也撿不到便宜,乾脆就不打了,眼睜睜的看著匈奴從自己的眼皮子地下撤出去了。
這一次出征,雖然沒受什麼損失,但是無功而返,勞民傷財,所以朝廷里也議論紛紛。而漢武帝第一次派人試著開戰,卻得到了這麼一個結果,也非常惱怒。】
【最後,雖然王恢有王太后求情,但是漢武帝還是處死了王恢。
誰也沒想到,漢武帝後來竟然以那麼戲劇性的方式得到了兩員名將,衛青、霍去病。
漢武帝的這種機遇,其實和他的婚姻生活還有點關係。
漢武帝本來娶的是表姐陳阿嬌,但是阿嬌性格驕縱,所以漢武帝很快就厭倦了阿嬌。】
聽著這麼魔幻的劇情,帝王聊天群里炸鍋了。
--崇禎:「羨慕的拳頭梆硬啊!朕要是有衛青霍去病,還懼區區孫賊?」
--康熙:「朱由檢,實話實說,你摸著良心說,你手下的大將還少嘛?」
-- 乾隆聞言,嘴角勾起一抹玩味的笑,緩緩說道:「崇禎皇帝,你大明末年,名將輩出,實非無將可用。孫傳庭、盧象升、袁崇煥、曹文詔……皆是忠勇之將,智勇雙全。然,時局動盪,內憂外患交織,加之朝政腐敗,人心離散,即便是良將如雲,也難以挽回大明之頹勢。你若能善用人才,整肅朝綱,或許歷史將另有一番景象。」
-- 崇禎聽後,面色凝重,心中五味雜陳。他深知乾隆所言非虛,自己雖有心振作,但終因種種原因未能力挽狂瀾。他長嘆一聲,道:「乾隆皇帝所言極是,朕當年若能更加明察秋毫,善用賢能,或許真能改寫歷史。然,世事如棋,一步錯,滿盤皆輸。朕雖心有不甘,卻也只能接受這既定的事實。」
第228章 漢武帝被造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