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2 江山共謀

    都說書生意氣,高談闊論。卻也常因言獲罪,任人宰割。如今再看,黨人痛定思痛,早已悄然蛻變。

    誰曾想。高節如張儉,竟暗設如此毒計。擲杯為號。談笑間,將何、董二人,剁成肉泥。

    再深思,又無可厚非。難不成,次次「人為刀俎,我為魚肉」乎!

    只是,舍一世重名倒也罷了。若何、董二人,於館中遇害。張儉百口莫辯。事後免不了一死。亦不惜命乎?

    話說。先前黨錮,張儉倉皇逃竄,望門投止。所過莫不重其名行,破家相容。因收留張儉,而被處死者,數以十家,累及身後宗親悉數被害,郡縣因此殘破。

    若果有慷慨大義,先前又為何出逃。害人全家性命。

    前後反差,何其大也。

    袁術百思不解。

    見袁術一路面露疑色,庶兄袁紹從旁勸道:「公路切莫見疑。如先前所言,待價而沽。究竟是助黨魁除外戚,還是幫外戚除黨人,且看與我利弊。」

    「兄長之意,弟已盡知。」袁術索性明言:「只是慮及,黨魁言行舉止,因何前後不一。」

    袁紹會其意:「人生際遇,大起大落。或就此蛻變,亦或知止而後勇,皆未可知。終歸,事出必有因。」

    「兄長言之有理。」袁術言道。

    待二袁離去。曹操面沉如水。苦思竇太皇意欲何為。

    莫非,再欲行廢立之事。須知,少帝乃薊王所立。為君行事,並無不端。無可指摘。竇太皇此舉,當真,只出私心乎。

    「玄德當面,又當如何。」左右皆好友,曹操一時兩難。


    平心而論。誰人為帝,對曹操而言,並無不同。只因,按我朝舊例,凡廢立之事,必出太后並大將軍。時至今日,當數竇太皇及輔漢大將軍薊王劉備。換言之,無論先帝二子,誰人登基。皆由薊王輔政。

    薊王光融天下,明以照奸。重振朝綱,指日可待。且春秋鼎盛,若能輔政五十載,何愁不能三興炎漢。桓、靈以來,大漢深宮,再無長壽之君。若大位空懸,後繼無人。那時,朝野皆出薊王門下,早已眾望之所歸。薊王如何擇選,曹操皆不意外。

    一言蔽之。誰人為帝,對薊王而言,亦無有不同。

    能力不及,實力不濟,壽命亦不能相比。薊王何須操之過急。

    「該如何行事……」曹操靈光一現,這便想起一人:「許子遠。」

    時過境遷,早已無人知曉,許攸乃王芬黨羽。並親說曹操入伙:趁先帝北巡,驟然發難,欲行廢立。王芬雖死於曹操之手,緘默其口。且又有《拒王芬辭》自證清白。然曹操,確是主謀之一。只不過,曹操亦未曾料到。王芬被襄楷禁術蠱惑,非是要逼靈帝退位,而是要困龍於台上。

    萬幸。往來書信,皆被靈帝付之一炬。江山易主,前朝舊事,亦無從追究。眾人這才僥倖逃脫。

    許攸並陳琳等,前大將軍府屬臣,今又入何苗幕府。為其出謀劃策。曹操出為外官,與許攸漸無往來。

    衣帶詔之事,許子遠知乎。

    心念至此,曹操遂命人登門投帖,相約許攸一見。

    春和日麗,暖風十里。不料洛陽城早已暗流涌動,四伏殺機。屍骨未寒,口血未乾(注1)。

    「正是我輩用武之地。」許攸振聾發聵。

    前大將軍府,今為何苗車騎將軍府。後院霞樓,置酒高會。何苗與心腹齊聚。

    何苗落杯言道:「請長史細言。」

    「竇太皇暗下『衣帶詔』。名為『清君之側』,實欲『大權獨攬』。自先帝以來,先有罪官徙邊,後有鞠城兵亂,再加二宮流血。百官、宗親,死於非命,十不存一。朝中內外,已無人可用。不得已,唯除黨錮。黨人得赦,或徵入朝堂,或出仕地方。互相提攜,聲勢大漲。如今已據半壁朝堂。」環視滿座高朋,許攸端杯離席,略顯醉意:「竇太皇先父,前大將軍竇武,位列三君,為黨人之首。如今,黨人復起,聲勢無兩。料想,與太皇剷除異己,共謀江山,亦是人之常情。實不意外,實不意外!」

    主簿陳琳,起身言道:「子遠言之有理。將軍不可不察。」

    「除外



132 江山共謀  
薰香如風推薦:  魔卡傳奇  血蠻  大反派也有春天  英雄無敵之極品領主  大反派也有春天2  
隨機推薦:  鴻天神尊  獵戶出山  巨門卷  重啟全盛時代  都市夜戰魔法少男  
『加入書籤,方便閱讀』

熱門推薦

搜"劉備的日常"
360搜"劉備的日常"
語言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