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涼將校,焉能無懼。與其被各個擊破,不若共御強敵。於是雙方一拍即合。西涼兵卒,紛紛投入張濟帳下。隨張濟、李傕等人,高舉撥亂反正之討逆大旗。甘為史侯所驅。
京中勢力,涇渭分明,各有依歸。
亦如荀彧,先前所言。董侯,漸為人所棄。
隴右張濟,關東袁紹,雙方勢均力敵,遂暗中和談,欲趕在薊王抵京前,達成默契。如此,即便薊王上洛。張濟、袁紹,二人聯手,手握二十萬大軍,薊王亦難有作為。
「互相妥協,各取所需」,便是所謂盟約的真諦。
至於煞有介事,日日早朝不綴,今漢朝廷。雙方已全然無顧及。
冢中枯骨,早晚必擒。
何必急於一時,又何須在意。
薊王宮,靈輝殿。
為商討洛陽時局,薊王專開朝會。
比二千石及以上,悉數與會。
先由中書令趙娥,將洛陽時局,當殿剖析。
待一眾肱股重臣皆領會。薊王遂開言路。
「叔侄之爭,延禍無窮。」王傅黃忠,抱拳請命:「今漢氣數已盡,主公宜當速決。」
「臣等,附議。」殿內重臣,尤其武臣,齊聲附和。
平時少有言語,二弟關羽,亦進言道:「三興漢室,當仁不讓。」
「炎漢帝位,大哥坐得!」見二哥開口,張飛如何能沉住氣。
「校尉慎言。」王傅言道:「君前臣名,不可徇私。」
張飛遂持芴而跽:「主公乃漢室宗親,天家血嗣。宜當,繼光武而三興。上應天命,下從眾望。」
四弟太史慈,五弟黃敘,亦先後進言。
二位國相,雖未置一語。然表情已說明一切。劉備四友,自幼相伴。心中所思所想,何必多言。
話說,叔侄二人,倒行逆施。惹天下不齒,海內唾棄。如何還能為,天下表率。
薊王不置可否,又看萬石國老。
「鄭公以為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