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使君,安否?」薊王少時隨恩師南下平亂,與陶謙相識。時過境遷,薊王亦不忘故交。
「使君自入徐,勤於政事,不敢有一日之疏。」麋竺對曰。
「聞有下邳賊闕宣,自稱天子。陶使君與曹兗州,合兵討伐。不知勝負如何。」薊王又問。
「王上相問,不敢隱瞞。」麋竺如實相告:「初時,下邳賊闕宣,聚眾數千人,自稱天子,攻取泰山華、費,略任城。郡國不堪其擾。年初更與泰山賊相接。輾轉山海,出沒無常。多次圍剿,皆無功而返。故使君遣下臣渡海,求於王上座前。」
一席話,洋洋灑灑,卻言簡意賅,清楚明了。備說前後諸情,又道出此行目的。麋竺,必是循臣。
饒是薊王,亦讚許有加:「泰山郡,乃曹兗州所轄。麾下蓋海艦隊,因何不用?」
「回稟王上,蓋海艦隊,扼大河水路,拱衛天子。不可輕動。」麋竺對曰。
「確是如此。」薊王輕輕頷首:「然『遠水不救近火』。督建大舡,頗費時日。無一年半載,恐難造畢。坐視逆賊,禍亂州郡。智者不為。」
「敢問王上,使君當何所為?」麋竺求問。
「大江之上,水衡都尉游麟艦,或可一用。」薊王言道。
「王上之意,下臣盡知。待回稟使君,再做計較。」麋竺心領神會。
「悉聽尊便。」薊王和煦一笑。
麋竺正欲拜退,不料薊王已先邀:「傳遞書信,遣一人即可。貴使既來,不妨小住數日。」
「這……」竟得薊王挽留。麋竺受寵若驚。
「公業、公祐。」薊王不由分說。
「臣在。」便有二人持芴,自出側席。
「代孤略盡地主之誼。」
「遵命。」門下督鄭泰,門下主簿孫乾,皆薊王近臣。
「下臣,拜謝。」薊王天下豪傑。今日一見,果不其然。
立夏之後,薊國千里稻作,漸入佳境。
海外寄田,去年血虧。不出意外,今年大虧。最遲後年,當可止損。三年之內,國中稻作,需萬無一失。
薊國粳米,先前不過販賣大漢十三州。今江表十港,海外諸國,皆泛舟來求。一國之力,廣輸天下。供應不足,動搖幣制。危害之大,可想而知。
薊國先行放之四海而皆準,便是以薊鈔為代表的新幣制。且漸與銅本位脫鉤。天下與薊王約定,券鈔價值幾何。若不能如約購買,恐慌擠兌,必然發生。
只需熬過三年,待薊鈔通行天下。薊國規則,隨上邦風物,源源不斷,渡海而來。相沿成習,久成慣例。星火齊聚,遂成燎原。焚盡蠻荒,指日可待。
故一切國政,皆為內外大局服務。萬勿輕動。
兩漢五銖,河北多已絕跡。唯關東、江左,尚有積存。統一度量衡,大勢所趨。海量銅錢,積銅如山。多已不再流通。先除銅重之苦,再絕缺錢之困。而後,薊鈔廣發七海。聚天下資財。如此一來,僅靠貨幣戰爭。便可令蕞爾小國,俯首稱臣。
還是那句話,兵馬未動,糧草先行。
熙熙攘攘,利來利往;人為財死,鳥為食亡。
「王者以民人為天,而民人以食為天。」
待海外三熟美田,年年豐產。大漢再無缺糧之困。
論種田。薊王舍孤其誰。
薊國快船,日夜三千里。出泉州,南下不其。再逆入淮泗,直達下邳。
聞薊王先問舊交,陶謙一時感慨良多。
陳年往事,湧上心頭。昔日少君侯,已為大國主。又謂三歲見老。有此前緣,陶謙焉能見疑。遂命麋竺,請薊王發兵。遣水衡都尉,相助滅賊。而後再造艦隊不遲。
一來二回。數日已過。鄭泰,孫乾,極盡地主之誼。與麋竺,遂成好友。三人意氣相投,頗多相契。
稍後,薊王傳命水衡都尉,順下淮泗,馳援徐州。
麋竺聞訊,雖有不舍,亦不得不辭行。
來而不往非禮也。薊王命鄭泰隨行,攜重禮拜會陶謙。
有來有往。二家通好,水到渠成。
19 游麟可用(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