薊王繼「門下署」後,又立「方技館」的消息,雖只在重臣間流傳。卻足以引起轟動。
薊王取「方技」為館名,而非「方術」,便為去蕪存菁。
技,藝也。術,道也。
薊王欲借舉辦「群仙會」,趁海內方士慕名而來時。再行公布於眾。並以印書為名,搜集各地「經方」,為我所用。若能得諸如「硫磺伏火法(火藥)」,薊國機關器,必將再上一個台階。
然在鄭玄等學壇大儒看來,如何去蕪存菁,才是重點。
薊國海納百川,蒸蒸日上。將作館、國醫館,功不可沒。薊國機關之利,毋需多言。國醫館,良醫良藥,治病救人。亦有大功於社稷。尤其是治療、隔離難民。防止大疫爆發。功在當下,利在千秋。薊國人口密集,若爆發大疫,其後果可想而知。
更有甚者,國醫令華大夫,遣館中良醫,遍訪大江南北,深入疫區,尋找傷寒等大疫,治療之法。
所謂大醫治世,莫過如此。如此持重,儒者焉能不知。
薊王更多善待。
如國中豪商、巧匠。凡良醫,皆有「五大夫」民爵。為二十等爵第九級。高於五、六、七級的大夫、官大夫、公大夫,號「大夫之尊」。得田二十五頃,得二十五宅,歲俸四百五十石,本家免役。單二十五頃美田,年可得新谷七千五百石。折二百二十五萬薊錢。若加稻花魚,及爵俸、官俸,春臘二賜,足可得五百萬錢。
正因實在豐厚。故在薊國,五大夫以上為高爵。非有「大功」不可得。換言之,「五大夫」,乃是普通人,能得到的最高民爵。若要再進一步,須有大功於社稷。
何為大功?
如薊王所言:「恩澤廣被,惠濟無遠。」
大儒鄭玄與薊國四少師,連夜碰面。商討,如何將「方技」與「神鬼」剝離。使之從「修仙」轉變成「治世」。為國所用。
四少師已遷居王子館。打理嫡長子劉封入館前的諸多事宜。收到鄭玄手書,茲事體大,急忙趕來樓桑相會。
太學壇,後院精舍。
五大鴻儒齊聚。
聽鄭玄細說朝會之事。蔡邕忽吟詩一首:
「驅車上東門,遙望郭北墓。白楊何蕭蕭,松柏夾廣路。下有陳死人,杳杳即長暮。潛寐黃泉下,千載永不寤。浩浩陰陽移,年命如朝露。人生忽如寄,壽無金石固。萬歲更相送,賢聖莫能度。服食求神仙,多為藥所誤。不如飲美酒,被服紈與素。」
「可是《驅車上東門》。」陳寔笑道:「此詩近年流傳甚廣,卻不知是何人所做。」
崔寔言道:「伯喈吟此詩,可是為其中『服食求神仙,多為藥所誤』之句。」
蔡邕笑道:「主公欲去蕪存菁。求用『方技』而不問『丹藥』。然精通方術者,多為求白日飛升。若要將二者剝離,唯取『不信神鬼』之人,方可。」
「伯喈之言,甚善。然若只取一人,力有未逮。料想,需『方技館』內屬吏,自上而下,皆不篤信鬼神,方為長久計。」一錢太守,劉寵又道。
「祖榮之言,大善。」陳寔欣然點頭。
聞此言,蔡邕又脫口而出:「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
鄭玄一聲長嘆:「果然是『神滅無鬼王仲任』。」
五人皆當世鴻儒。若讓『方技館』內屬吏,自上而下,皆為「無神論者」,唯王充門徒,方可勝任。一言蔽之。從薊王劉備口出,設「方技館」始。鄭玄便已領會王上之意:明為「方技」,實欲引王充《論衡》學說入薊。
蔡邕笑嘆:「王仲任曰:『天地合氣,物偶自生也;及其成與不熟,偶自然也』。」
人力有窮而天道無極。一人之力,不足以將「方技」與「神鬼」剝離。而一個學派,卻可以。
正如墨門興盛於將作館。薊王立方技館的目的,便是要扶植「王論」。
「主公,天降麒麟,果然世間英主。」陳寔一聲長嘆:「如今看來,王仲任之論,或有可取之處。」
崔寔一語中的:「對抗神鬼,當憑王充之論。」
蔡邕言道:「黃巾逆亂,殃及八州。正因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