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王如同一隻快被打死的落水狗一般,爬到了徐皇后的腳下,抱住了母親的腿。
而漢王則是冷哼了一聲。
徐皇后仿佛看到了許多年前的一幕,那個時候她還不是皇后,還是燕王妃。
她的三個兒子都居住在金陵城的燕王府內,雖然太子,漢王,趙王都是她的親生兒子不過三個人的性格迥異。
太子溫文爾雅,但是卻熱衷於興國安邦的孔孟之道頗受太祖皇帝的賞識,而漢王則是好武善斗,但卻不以權勢壓人,每次都是偷偷跑出王府去外面跟人打架,哪怕是在眾皇孫之中他也是一霸。
因為太祖在他的身上看到了當年那些淮西勛貴的影子,加上漢王出手不留情,哪怕是對待親兄弟也是如此,太子的腳疾就是少年時期被漢王一腳踢壞的,年輕時期倒是不礙事也沒有顯露,不過現在隨著年齡的增長漸漸的變成了現在的樣子。
而趙王是三兄弟之中最小的,自然也是最受母親寵愛的,慈母多敗兒,漢王雖然不受待見,但畢竟能征善戰,十五歲的時候一拳把教他拳法的校官給打趴下了。圍獵的時候,其他人都是張弓搭箭去射,而漢王則是將熊射傷。
熊,野豬,猛虎之類的野獸在受傷的時候,野性會暴增便是最危險的時候。
而這時候大部分都是再補上一箭,直接斃命。
漢王則是不同,他則是下馬手執短刀,衝上去和熊,猛虎搏鬥。直到用拳腳便猛獸打死,打死之後,他便會用尖刀剜出猛獸的膽,然後生吃下去。
雖然有的時候總是會遍體鱗傷,但是他卻沒有叫苦,反而每次將猛獸打死拖回去的時候,都會有很高的成就感。
而太子雖然沒有漢王那麼勇猛,但是卻深得治國安邦之道,雖然太祖看不起這個嗜血好戰的孫子,他的父親燕王朱棣卻很器重他,其實朱棣最喜歡的兒子就是漢王。
奈何漢王善統兵,可為將帥,但卻不能為君。
如果太子和漢王可以文武相輔相成的話,那麼大明的江山的便可在幾十年內安享太平。
只可惜朱棣錯了,漢王和太子是生來的死敵,哪怕是親生的兄弟。
漢王因為自幼好戰,導致周圍的人都非常的畏懼他,這也鑄造了他與士卒為伍,不親他人的性格。
而他們兩個的政治觀點也非常的不一致,太子熟讀春秋孔孟,知曉惜民,養民,他立志做漢文帝那樣的君王,雖然沒有什麼可以留給後世的,但是卻可以讓他的百姓豐衣足食。
而漢王則不這麼認為,漢王認為的是落後就要挨打,他最先主張的就是強軍,甚至提出了十萬男兒十萬兵的觀點,漢王雖然沒有像太子那般讀什麼春秋,孔孟。但是卻也通曉文史。
漢王朝的衰落被異族的入侵的根本原因就是因為軍事不夠強大,太過依賴天險,總是據險而守,從未主動出擊。
而宋王朝數百年的屈辱,一直銘記在漢王的心裡。他也分析了根本的原因,這個原因就是文強武弱,國君重文輕武。宋雖有天波府楊家,雙王呼延家,狄青,乃至於南宋的岳飛等名臣良將。
但這些為國出生入死,血染沙場的將軍們,在君王面前卻敵不過文官的一句話。
而那些言官們為了自己的利益,怕武將們壓過他們,使得很多次對外戰爭的失利。
宋朝初年的北伐有很大的機會收復燕雲十六州,解除北伐鐵蹄的威脅,但是那些文臣們卻蠱惑君王,讓兵馬回撤,致使契丹人抓住戰機擊敗宋軍,兵臨城下。最後更是簽訂了喪權辱國的澶淵之盟。這一戰被漢王奉為經典的「不敗之敗」。
因此漢王主張強國先強軍,十萬男兒十萬兵,甚至讓所有的青壯年成為兵勇。閒時為民,戰時為兵。達到全民皆兵的水平。
漢王還主張將刀劍下發下去,讓國民掄刀舞劍,強身健體。不過這一舉措被文臣們駁回了,理由是國家沒有那麼多錢去置辦這些。
但是真正的原因不是這樣,他們怕的是百姓們造反。百姓們如果手裡都有了武器了,那麼就很難再去約束了。有些天高皇帝遠的地方,甚至會出現百姓們占山為王,聚眾鬧事,甚至是將那些欺壓百姓的官吏們全都宰了。
這樣下去這個地方官們可受不了。
雖然那個時候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