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三百五十五章 發射井
華夏在建國初期,與北方的大國蘇聯有著密切的關係,在蜜月期的時候,他們幾乎共享所有的科學技術與情報戰略等。
但是隨時國際形勢的改變,也隨著赫魯曉夫否定史達林,漸漸的走向了交惡。
619號研究所出問題,就是在那段時間。
說起619,那曾經幾乎是華夏的驕傲,更是西北省最大的煤礦之一,裡面的無煙煤煤質是上上等。
這個煤礦從很早就開始開發了,有記載的大規模開發記錄,是清末的扶桑與德意志兩國聯合開發。
但後來隨著戰爭爆發,這個煤礦逐漸的被擱置,期間雖然也有零星的開採,但都不屬於大規模。
直到建國後,蘇聯的技術進入,華夏這才正式重啟619號礦洞。
礦洞被飛速的挖掘著,短短十來年,從記載中就能看到,這個煤礦的產量竟然在逐年減少。
到了出事前兩年,甚至幾乎已經不出煤了,但是關於619的記錄卻還在持續著。
很多所謂的蘇聯著名專家,在這個記錄中都有出現,他們的頻率很高,而且在裡面一住就是好幾個月。
「他們在礦洞裡發現了什麼?」蕭衍不解的問道。
羅老搖了搖頭,他並沒有介意蕭衍打斷他的話,而是耐心的解釋道:「根據我們的記載,地底中的確發生了什麼,但都是意外。停工的主要原因,有兩方面。」
一方面,華夏決定把西北省作為主要能源儲備中心,對這一片的開採儘量縮小,甚至不開採。
另一方面,是研究的方向變了,蘇聯發覺了這個地理位置的絕佳,他們的武器專家看上了這個礦井。
經過蘇聯跟華夏的決定,他們要在這裡建造一個發射井,用來儲備與隱藏核彈頭。
蕭衍到底是軍事首領出身,也是有點了解的,知道蘇聯在解體前,曾經建造了一千五百個發射井。
這數量,比老美還多了五百個,簡直就是到處都儲備著致命的打擊。
這種說法並不是空穴來風,因為核戰爭講究的並不是誰的武器先進,也不是講究誰的動作快,他們主要在意的一點,叫做二次核打擊能力。
就是雙方對攻之後,按照核武器的攻擊範圍,基本上在第一次打擊中,對方的核武器就直接引爆,從而造成大面積的傷亡。
而在這時,就要看誰還有能力發動第二次核打擊了。
美國為了維持二次核打擊能力,建造了一個特殊的機群,這些飛機全部都是運輸機,每天拉著核彈頭滿天的飛行。
它們的補給就在空中,幾乎很少落在地面。也因此,有很多飛機曾經出現過故障。
飛的久了,自然也會有問題,其中就有不少在太平洋或者大西洋,也偶有落在阿拉斯加州的,曾經因此還爆出過幾次新聞。
而蘇聯隱藏核彈頭的方式,傳說是有一輛綠皮軍列,永遠不停歇的崇山峻岭的軌道上行駛,同樣絕不停止。
以上的方式,都是動彈的儲存的方式,而靜態的,發射井就是最基本的儲存方式。
當初有可能是蘇聯幫助華夏建造,也有可能是某種戰略合作。至於具體情況,這點蕭衍是絕不可能知道的。
但是他知道的,是在華夏與蘇聯鬧崩之後,剛儲存進礦井內的新式核彈頭,就準備撤走。
這是蘇聯當時最先進的核彈頭,有著強大的威力跟穩定的性能,就算是現在,也屬於世界前列的技術。
要知道,蘇聯很多軍工產品,到現在華夏拿著圖紙都做不出仿品來。
當時,蘇聯的科學技術,完全可以說是世界第一,也唯有美國能與之抗衡。
就是這麼一批核彈在進入礦井中沒多久,意外發生了,所有的電子產品在同一時間失去了作用。
地面跟地底工作人員失去了,而且在同時,已經改造成發射井的礦井發生了坍塌跟爆炸。
意外來的太快,地面接應的人員根本無法做出反應,地下的人很快就被深埋了。
此後,一共組織了數十次的救援,有華夏單獨的,有跟蘇聯聯合的,在多方努力下,也終於取得了很大的進展。
終於,他們從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