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速中文網 > 軍事小說 > 勒胡馬 > 第三十章、甲騎之短

第三十章、甲騎之短

    ?蹄鐵早在公元前一世紀前後,就在古羅馬出現了,但在原本歷史上,傳入中原則要晚至五代時期。裴該自然知道此物對保護馬掌和防止打滑是很有好處的,因而早早便嘗試「發明」,只可惜空想簡單,實際研製卻難……

    好在既知源頭,便易偷取技術,他通過涼州張寔向來自西域的商賈打探,前不久終於學到了這門技術,乃用了在具裝甲騎身上。

    總計八百名具裝騎士,一人雙馬,配一千六百匹甲騎,此外每名騎士還配三名扈從和兩匹馱馬。

    此刻在場中的,自然沒有八百騎那麼多,而僅僅是用作演示的二百騎而已,裴該等人登上山樑的時候,扈從正在輔助騎士著甲,同時整理戰馬的鎧裝。這些扈從的裝備相對簡陋,基本上就只有皮弁和皮身甲而已。

    甲具著全之後,扈從便攙扶騎士踏鐙上馬。山樑上陳安問道:「未知此等全身鎧裝,其重幾許?」裴該淡然回答說:「六十五斤。」陳安聞言不禁咋舌——他估計自己臨陣時穿著的將軍戰鎧,五十斤也就到頭了……

    裴該心說這算個屁啊,晉斤六十五,不過後世十五公斤而已,而歐洲中世紀的全身板甲,普遍超過二十公斤,就你陳安這小身板兒,說不定套上去就直接垮了。

    哦,陳安雖小,力氣卻大,倒也不可輕覷了他。而且估摸著給他做一身全身板甲,要比給甄隨做一套,能輕上起碼五公斤去……

    再看那些騎士登上坐騎之後,扈從便奉上兵器——先在騎士左臂綁上一具蒙皮木盾,再往其右手裡塞進一支長大的馬槊。騎士乃用左手挽韁,控御坐騎,右手馬槊呈四十五度角斜舉向上。


    二百騎,前後兩排,相隔十五步,隊列整齊劃一。而各自的三名扈從則一人退至陣後,另兩人夾輔騎士,位於馬臀左右。裴該揚起竹杖一指,為二將解說道:「那第三人當留於陣後,看管馱馬、備馬和一應裝備。」

    陣後鼓聲響起,初時並不甚急,騎士乃因鼓聲而策馬便步向前,其中央步幅稍大,左右兩翼步幅則小,逐漸地形成了一個錐形。扈從跟隨於後,也都端起了武器——左側之人執弩,已然架上了弩矢,右側之人則挺著長矛。

    鼓聲漸急,具裝甲騎的速度也逐漸加快,八百隻鐵蹄落地,其聲若雷,幾乎蓋過了陣後的鼓點之聲。即便裴該等人立馬於山樑之上,都不禁感覺大地在隱隱地顫動……

    扈從也逐漸從緩步改為小跑,當錐形陣尖端距離那些靶子、木樁大約八十步之時,第一排騎士的左側扈從首先扣動扳機,向「敵陣」疾射一輪弩矢。這一輪射的主要目的是動搖敵心,打亂對方的部署,同時避免對方以整齊的箭陣相還——敵若以弓箭拋射,這會兒也差不多可以命中馬上騎士了。

    一輪射罷,雙方相距便進入百步之內,甲騎前沖之速更快。數息過後,第二排甲騎也近敵百步,於是其左側扈從同樣瞄準、放弩——對面的標靶上,已然插上了不少的弩矢。

    此時錐形之尖距離敵陣已經不到五十步了,馬上騎士齊聲呼喝,將馬槊端平,遂開始進行最後的衝刺。劉央、陳安都在自忖,倘若我在這些甲騎對面,要如何布陣才能阻遏其衝鋒呢?即便矛陣若林,以具裝甲騎如此堅固的防護力來說,恐怕都很難奏功啊……

    長矛未必能夠順利刺穿敵甲,尤其倘若正中騎士胸前那些「凸面鐵盤」,估計必然被盪開,說不定矛杆先會受力折斷……

    轉瞬之間,第一排甲騎已然沖近了「敵陣」,百支馬槊刺處,當面的標靶、木樁紛紛被捅倒。但因為這些代表敵兵的物件布置得太過密集了些,第一排具裝甲騎很快便被迫停頓下來,使得後排也逐漸放緩了速度,無法進行最後的衝刺。

    想當年裴該在偃師城外,對戰胡兵,就碰到過這種狀況,一旦具裝甲騎不能通過首輪衝鋒徹底摧垮敵陣,便易陷身陣內,難以轉身。為此他不但加大了甲騎的防護力,而且還為那些騎士增添了第二件武器——

    馬上騎士見敵陣不潰——木樁子當然不會自己跑——當即放棄長大的馬槊,從鞍下摘取第二件武器出來。絕大多數騎士都是用的這年月最普遍的短兵器——環首直身刀,但也有部分騎士習用加厚的鐵劍,或者大頭手戟、窄刃手斧、鐵頭短殳。所謂「鐵頭短殳」,就有幾



  
赤軍推薦:  三國外志  漢魏文魁  龍戰野  洗烽錄  殷墟  
隨機推薦:  驚天劍帝  重啟全盛時代  扶明錄  玄塵道途  
『加入書籤,方便閱讀』

熱門推薦

搜"勒胡馬"
360搜"勒胡馬"
語言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