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逖自請交卸兵權,甚至於告老致仕,他這確實是真心話。
此公少懷奇志,所謀者功業也,想要靠著自己的才能和奮鬥,殺一個震撼天下、留名青史出來。其後與裴該一起擊楫渡江,先定河南,再伐河北,戎馬倥傯,匆匆八年,瞬息而過。這八年間,裴該的心思非一,且越到後來,越謀大局而親文政,祖逖則一直致力於軍事,直到今天,多少也有些感到疲累了。
尤其這半年來,先捍拒石勒於滎陽,復北渡伐羯,前恐堅城難克,後怕糧秣不繼,更擔心一旦遇挫退回,裴該將會陣前易將,實在是他平生最為焦慮的一段經歷……等到終定襄國,這口氣一泄下來,忽覺人生百年,去日無多,我就從沒有享過什麼清福啊。石勒既死,就連打仗都索然無味了——伐江南?那種肯定贏的仗有意思嗎?
話說人若權柄在手,多半暗生野心,祖士稚也不能外。但此前始終有裴該壓在他頭上——既為契交,又總朝政,外加門第還比他高,兵力比他強,根基比他厚——乃不便起妄念;其後裴該既然受禪,基本上大局已定,即便自己再想折騰也沒啥贏的期望啦。
——倘若裴該提前掛了,或者說祖某再年輕十歲,說不定契友之間,也有逐鹿中原的可能性存在呢。
故此祖逖此前在襄國慶功之宴上,才會停杯嘆息,遺憾自己恐怕再無上陣的機會了——不僅僅朝廷未必放心他再掌兵,而且自己也沒什麼仗值得打啦。只是原本考慮,河北既定,而下江南尚遙遙無期——這半年多時間從并州到冀州,打了多少惡仗啊,國家豈能不休養生息一段時間呢——朝廷是一定會趁機改組祖家軍的;倘若自己仍在朝中,可以施加影響力,不使那些追隨自己百戰餘生的將吏被邊緣化,若然直接退休,那部下的前途就很難保障啦。
然而裴該一見面就吟詩,還說什麼「今日奏凱旋,朕為解戰袍」,祖逖誤以為天子暗生疑忌之心,這才趕緊表態——我告老還不成嗎?
不僅僅告老,而且不打算回歸故鄉范陽遒縣,只是前往成皋相伴亡母的墳塋——成皋距離洛陽咫尺之遙,方便朝廷監視,那你總不至於再擔心了吧。
裴該見其做此等表態,才覺悟到自己說錯話……吟錯詩了,趕緊好言撫慰。隨即將祖逖等人迎入洛陽城中,即於大殿擺宴款待。翌日下詔,加祖逖上柱國(原為大將軍),並加「開國輔運忠勇功臣」號,使接替陶侃為樞密使,登堂拜相。
其實對於應該怎樣封賞祖逖的問題,他還沒回來,朝中重臣就已經多次開會討論了。主要祖士稚的職、爵,原本便已達人臣之極,為正一品元帥、大將軍,封范陽郡公,還能怎麼升啊?總不成封他個王爵吧?
好在裴該於歷代典章制度頗為熟悉——不僅僅是從前的,也包括以後的——就此抄襲唐、宋、明三代制度,搞了個「功臣號」的新花樣出來。
功臣號始於唐玄宗,賜予部分臣子「開元功臣」之號;代宗時賜「寶應功臣」;德宗因亂逃往鳳翔,乃賜扈從禁軍官兵「奉天定難元從功臣」之號……宋、明因襲。裴該模仿明制,以「開國」冠首,加四字為號,以賜祖逖。
到目前為止,有功臣號的唯祖士稚一人而已,但大傢伙兒估摸著,起碼裴嶷、陶侃也是有這個資格的,就看什麼時候上號罷了——陶士行若也有擴土之功,等他凱旋就該有啦;至於裴文冀因是文職,或許得熬到退休。
無論給予武勛最高的上柱國,還是給加功臣號,這終究都是虛的,那麼實職,該怎麼給予祖逖呢?裴該跟陶侃商議,說讓祖士稚代卿掌樞省,卿為朕外鎮,謀劃攻打江南,如何啊?陶侃倒是沒啥意見,裴嶷等人卻紛紛表示反對。
主要也在於河北之戰既畢,接下來肯定要整編祖家軍,倘若由祖逖坐鎮樞省,必然趁機給予其舊將更大利益和權柄啊——利益、權柄,皆所欲爭者也,怎能拱手讓人呢?
直到祖逖凱旋,重臣們於此也還沒能爭論出個結果來。然而祖逖自請致仕,卻也難免使人誤會他有以退為進之意……於是裴該就提出了一個折中方案,終於使得樞密使之任落到了祖士稚手中。
什麼折中方案呢?那就是拆分樞密省,弱其權柄。
樞密省掌軍,而尚書省掌民,文武分置,這是從長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