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翊衛將軍侯君集,左武候衛將軍蕭嗣業迎在五原,侯君集由西海馬場調撥過來,蕭嗣業則是從靈州趕過來的。
他們和阿史那大奈,裴行儼來歷各異,年紀都在三十多歲,屬於軍中的後起之秀,再過幾年,開府建牙不在話下。
鹽川郡的郡治就在五原,位於漢長城內側。
和北邊的五原郡是兩碼事,當地很多人管這裡叫南五原,是正經的中原王朝郡治,不像北邊的北五原,位於後來人們常說的河套地帶,有塞上江南之稱。
那裡有黃河水道灌既,土地頗為肥沃,可以農耕,也有大片的牧場,塞上江南可謂是名副其實。
從五原出長城,就是傳統意義上的塞外之地了。
北邊是大片的戈壁沙漠,常年人跡罕至,黃沙漫天。
離開五原城的時候,李破拍打著鹽川郡太守馬九林的肩膀說道:「這裡不是什麼好地方,既不能耕種,也無多少放牧之處,百姓生活困苦。
可這裡有長城遮蔽,更是京兆北方之門戶,卿等守在這裡,要耐得住寂寞,靈州和朔方往來都要經過此處,可以多設驛站,再多建幾座折衝府,多少可以給治下的百姓謀些好處。」
馬九林感激的紅了眼睛,這些時日在皇帝身邊隨扈左右,容易胡思亂想,現下聽了皇帝的話卻是疑慮盡消。
「陛下放心,臣等在此負守土之責,自然要為百姓謀福,說起來現在比以前的日子好過多了,北邊的邊市開了有兩年了。
出長城的商隊都要經過五原出塞,讓許多百姓可以跟來往的商旅做點買賣,像前些年餓死人的事情已經很少發生。
就是朔方那邊的軍需供給有些為難,從這裡出塞去朔方,耗損十分驚人,戶部連年責難,讓臣等頗為憂心……」
李破聽了不由皺起了眉頭,心說看來馳道還是要修啊。
「一路過來,路途之上確實艱難,這事不怪卿等,朕回京之後會與戶部商議,你們不用多想,做好自己的分內之事即可,吏部考功之時自然會有所偏向。」
…………
皇帝出巡,對於沿途的地方官吏而言,往往禍福難料。
馬九林等人鹽川郡官吏,就得到了皇帝的體恤,有了皇帝這些話,鹽川郡上下之後就都能鬆口氣了。
說起來長城綿延幾千里,多為秦漢時所修建,後來人也只是修修補補而已。
長城沿路的郡縣,大部分都處於邊境線上,生活條件很是艱苦,而且隔上一些年,就會受到胡人的侵擾,生活實在談不上幸福。
只是如今的邊境線和秦漢時已有了很大的差異,隨著中原王朝的起起伏伏,疆域也有大有小,而北方長城有些地方已經成為了中原王朝的內部轄地。
所以總體來說,從秦漢以來,中原王朝的疆域是一直在緩慢的向外擴展的。
比如說五原,從前隋到大唐,已經成為了中原王朝的固有勢力範圍,長城的作用在這裡也就沒那麼大了。
馬九林說的也不錯,如今南來北往的商隊漸多,鹽川郡百姓的生計確實比以前好了許多,而且沒有了戰亂的影響,順勢發展一下商業是非常可行的。
…………
因為離著會盟之期越來越近,路途還有很遠,出了長城之後,隊伍的速度一下提了上來。
只用了一天多些,就趕到了朔方郡治岩綠城。
這是出塞之後最後一座大城,是匈奴人所建,駐守朔方的唐軍兩萬餘人就駐紮於此,以前是由徐世績統轄。
後來左武候衛司馬參軍曹昉統兵,今年五月初,右翊衛大將軍宇文鑊率軍來到這裡,兵權便移交給了宇文鑊。
隨即宇文鑊令曹昉率軍三千北上榆林,進駐北五原,意圖和靈州總管薛萬均呼應,徹底控制住河南地,也就是後來的河套所在的周圍地區。
此時左御衛將軍裴行儼也率軍兩千趕到岩綠城不久。
皇帝北巡的隊伍到了岩綠城,差不多就算是完成了此次北行隊伍的組建,一萬多人打著各色旗幟,再次帶齊飲水和食物,離開岩綠城北上榆林。
沿著長城北上,西邊則是無盡的黃沙,環境之貧瘠惡劣,
第1745章路途(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