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早期經歷
俞大猷的早期生活充滿了對知識的渴望與追求。他先後師從王宣、林福,深入研習《易經》,並得到了蔡清的真傳,這些經歷為他日後運用《易》理推演兵法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俞大猷認為,兵法如同人體的五體,雖繁雜卻能協調統一,這體現了他對軍事策略深刻的理解與獨到的見解。此外,他還向李良欽學習劍術,不僅增強了個人武藝,也豐富了他在軍事實踐中的實戰技能。
在父親病逝後,俞大猷放棄了繼續深造的機會,承襲了家族的世襲職務——百戶。這一選擇體現了他強烈的家庭責任感和對國家的忠誠。在擔任千戶、守御金門期間,面對軍民之間的紛爭,他採取了教化而非壓制的方式,通過倡導禮儀與和諧,成功解決了地方糾紛,展現了卓越的治理才能和深厚的人文關懷。
面對倭寇侵擾,俞大猷勇敢地上書提刑按察使司,提出應對策略,卻因身份卑微而遭到嚴厲懲罰,這無疑是對他的巨大打擊。然而,他的軍事才能並未因此被埋沒。兵部尚書毛伯溫在看到俞大猷的軍事見解後,雖未能立即啟用,但對其才華表示了認可。這一經歷雖充滿波折,卻也為俞大猷日後的軍事生涯埋下了伏筆。
在蒙古軍侵擾山西之際,俞大猷主動請纓,向巡按御史自薦,最終得到毛伯溫的引薦,前往宣大總督翟鵬處。儘管翟鵬起初態度冷淡,但在與俞大猷的深入交流後,被其軍事見解所折服,此舉不僅改變了翟鵬對他的看法,也讓全軍將士對俞大猷刮目相看。然而,儘管如此,俞大猷並未獲得應有的重用,最終選擇告辭歸去。
在毛伯溫的舉薦下,俞大猷被任命為汀州、漳州守備。在這裡,他不僅建起了「讀易軒」,與當地文人雅士交流學問,還親自教授武士劍術,展現了文武雙全的風範。在對抗海賊康老的戰鬥中,俞大猷展現出了卓越的軍事才能,成功俘斬敵人三百餘人,由此官升署都指揮僉事,隸屬廣東都司,為其日後成為抗倭名將鋪平了道路。
二、東征西討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面對新興、恩平地區頻繁的叛亂,總督歐陽必進將重任交予俞大猷。俞大猷採取了一種獨特的平叛策略——以文服人。他深入民間,與各路首領面對面交流,既展示了自己的武藝,也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成功說服了他們放棄暴力,歸還侵占的民田。特別是對蘇青蛇的果斷處置和對何老貓的招安,展現了他既有鐵腕又有柔情的一面,最終不費一兵一卒,實現了地區的和平穩定。
兩年後,俞大猷受命應對安南的入侵,局勢異常複雜。在范子儀叛亂並侵犯欽州、廉州之際,俞大猷展現了非凡的軍事智慧。面對范子儀軍的猛烈攻勢,俞大猷先是巧妙地使用心理戰術,假稱朝廷大軍即將到來,迫使范子儀撤軍;隨後,他又在冠頭嶺設下埋伏,待范子儀撤退之際給予致命一擊,生擒范子儀弟范子流,徹底瓦解了叛軍。最終,通過外交手段,促使莫宏瀷親手處決范子儀,結束了這場叛亂。儘管功勳卓著,但嚴嵩的壓制使得俞大猷的戰功未能得到應有的表彰,僅獲微薄賞賜,這反映了當時朝政的腐敗與不公。
同年,瓊州五指山黎民那燕等人發動叛亂,俞大猷再次臨危受命。在與廣西副將沈希儀的聯合行動中,俞大猷指揮若定,迅速平定了叛亂,取得了顯著戰果。更難能可貴的是,戰鬥結束後,俞大猷並未採取高壓政策,而是採取了更加人性化和長遠的治理策略。他單騎入黎民之中,與他們商定和平共處的規則,建立市鎮,引入漢人的管理方式,有效促進了民族融合與地區發展,為海南的長期穩定奠定了基礎。
在東南沿海的抗倭戰爭中,俞大猷與戚繼光等將領並肩作戰,展現了卓越的軍事才能。無論是興化城的大捷,還是在饒平、惠州、潮州等地的連番戰鬥,俞大猷都以勇猛和智慧著稱,使得「俞家軍」的威名響徹四方,令倭寇聞風喪膽。「俞龍戚虎」的美譽,不僅是對他們軍事成就的肯定,也是對兩人在抗擊外敵、保家衛國方面所做出的巨大貢獻的最高讚譽。
三、征剿倭寇
1、浙東戰役
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
第178章 俞大猷:明廷抗倭雄獅,劍指東南,功勳赫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