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為一名收藏家,姑且算是吧,張楠極少會用「最」來表達某一件事。但對於列賓,張楠直接就說他是19世紀末俄國最偉大的現實主義畫家!
俄國同時期的著名畫家很多,但張楠個人認為,列賓是他們當中最傑出的那一個!
伊里亞-葉菲莫維奇-列賓,生於1844年,1930年逝世,巡迴展覽畫派重要代表人物。
列賓一開始在沙皇俄國的彼得堡美術學院學習,1873至1876年先後旅行義大利及法國,研究歐洲古典及近代美術。
回國後列賓勤奮作畫,創作了大量的歷史畫、風俗畫和肖像畫,主題一般都是表現人民的貧窮苦難及對美好生活的渴望。
因為他的父親是沙皇俄國的一名屯墾軍軍官,從小列賓就能看到俄國當時底層農奴、農民和大量服苦役的囚犯的悲慘生活狀態。
兒時與少年時期的經歷,整整影響了列賓本人和他一生的作品風格。
他的代表作品有《伏爾加河上的縴夫》、《宣傳者被捕》、《意外歸來》、《查波羅什人覆信土耳其蘇丹》及《托爾斯泰》……
列賓的畫作中有很多可能項偉榮、關興權這些東方人不知道,但他的《伏爾加河上的縴夫》實在太有名了,有名到就出現在華夏的教科書上!
項偉榮讀小學一二年級時,華夏與蘇聯的關係還處在蜜月期,那時候他就知道那幅畫。
翻身農奴把歌唱,華夏蘇聯一個樣嘛,太有借鑑意義了。
至於關興權,就算六十年代初開始的這20多年時間裡,華夏同蘇聯甚至都曾兵戎相見,但不少華夏刊物里還是會有《伏爾加河上的縴夫》的身影,原因看看他畫的是什麼就能明白:烈日酷暑下、漫長荒蕪的沙灘上,一群衣衫襤褸的縴夫拖著貨船,步履沉重地前進著,一曲低沉的號子在炎夏的悶熱中與河水的悲吟交織在一起……
所以當剛才張楠說了列賓的名字,姐夫立刻就問是不是《伏爾加河上的縴夫》的那個列賓。
偉大畫家的畫作,畫幅又是如此巨大,這幅畫當然了不得!
阿廖沙這會都附下身在看畫,他可是貨真價實的俄羅斯族,爺爺輩才成為華廈人,對俄國畫家的傑作感覺更強。
「老闆,這畫叫什麼名字?」
面對一臉好奇的阿廖沙,張楠抓了把頭髮,「不知道,沒印象。」
另外三人立馬一臉懵逼像!
張楠一看這情形,無奈道:「我是真不知道。這油畫的名字要麼是畫家自己給起的、名字很早就傳開那種,這幅畫顯然不在其列,至少絕對不是名頭很響的那種。
還有一種就是後來人約定成俗給起的那種,反而把畫家給起的名字給替換了。
比如倫勃朗有幅很有名的《夜巡》,其實當初畫的是白天的事情,不過後來因為後來人保存畫作有問題,導致畫面顏色變暗,結果大家還以為畫的是晚上的事,這名字都被叫成夜巡隊了。
不過這幅列賓的畫風格對,這簽名還有畫布、畫框這些都對,但之前我就是沒聽說過這幅畫,天曉得它叫什麼。
或許我們可以給它取個記得住的名字,但最好去查查資料再說,我可分不清列賓畫的這些哥薩克是在行軍還是去參加哪次聚會,畫家創作這麼一副大畫幅油畫絕對不是一時的心血來潮,應該有特定的歷史背景和原因。」
阿廖沙這會都還蹲著呢,又問了句:「會不會是衛國戰爭那會,德國佬從蘇聯搶過去的?」
張楠搖搖頭,道:「我更傾向於是從歐洲其它國家搜刮的,甚至原本就在德意志帝國也不一定。
列賓在世的時候大半個西方世界都在收藏他的畫,他可不是死了之後才出名的那類倒霉畫家。
而且他最後的晚年是在芬蘭度過的,因為列賓在1899年買了一座莊園當自己的家,那地方位置很特別,位於距聖彼得堡40公里的芬蘭灣岸邊的叢林裡。
十月革命後那裡成了芬蘭的國土,雖然列寧和伏羅希洛夫曾盛情邀請他回國,但那時的列賓已到晚年、體弱多病,就沒去蘇聯,最終算是在芬蘭去世。
不過蘇芬戰爭後,那裡已經重新成為蘇聯的